向新而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年02月27日16:1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意见》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战略之一,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内涵。这一部署不仅凸显科技对农业的革新意义,更以“科技赋能、数字引领、生态聚势”为路径,描绘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跃迁蓝图。

AI图片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高达80%,这背后正是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集群实现万亩农田精准植保,以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全链条溯源体系……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农业发展的路上无捷径可循,得其法才能事半功倍。中国农业版图广袤多元,从东北黑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到西南山地的特色农产品,再到沿海地区的智慧渔场,不同地域资源禀赋呼唤差异化的科技解决方案。《意见》强调“因地制宜”,提出“南繁硅谷”种业攻坚、国产高端农机研发、智慧农业场景拓展等举措,就是以技术适配区域特色。在盐碱地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在丘陵山区发展小型智能农机,在城郊乡村探索“农业+文旅”数字化融合模式。这种“一地一策”的创新路径,既避免“一刀切”的资源错配浪费,也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跃升开辟空间。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需突破“单点技术”思维,构建“创新—产业—生态”协同体系。《意见》提出“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政策,旨在打通“实验室—田间—市场”的转化堵点,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譬如,基因编辑技术助力抗病高产作物培育,智能农机企业与农户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农业AI模型辅助灾害预警与市场决策……通过构建“科研—产业—应用”闭环,科技创新从“实验室盆景”转化为“产业风景”。与此同时,低空经济赋能植保无人机网络,卫星遥感监测耕地墒情,氢能农机探索低碳生产……跨界技术的渗透,推动农业与新能源、物流、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智慧农场、循环农业等新业态,让“泥土味”的农业焕发的“未来感”“科技感”越来越强。

强国必先强农,而强农的本质在于让农民共享科技红利、共享现代化成果。追求“顶天”的技术突破,实现“立地”的民生效益,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通过数字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技能,借助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依托智慧农业合作社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科技正在赋能“新农人”。当返乡青年用无人机打理千亩稻田,当乡村主播通过直播将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当AI助手帮助农民实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科技必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让乡村振兴成为有奔头的事业。

追“新”逐“质”,奋楫者先。以《意见》为指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已然澎湃。在这片孕育无数文明的沃土上,让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民生为本,让科技创新与千年农耕智慧碰撞融合,将数字基因注入乡村振兴肌理,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时代答卷。(陈河兵)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