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当AI遇上教学:给老师们提了个什么醒?

2025年02月28日15:23

来源:大河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与教学的碰撞日益激烈。据央视新闻报道,在高校,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已越发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复旦大学等不少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当高校纷纷为学生使用AI工具“立规矩”时,我们还要看到,那些讲台上布置作业的教师,或许比台下使用AI代写的学生更需直面这场技术冲击。这股浪潮正深刻重塑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人与算法的角力中,教师群体的自我革新远比围堵AI更为紧迫。

首先要清楚,作业布置是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教师进行革新的重要方面。教师在作业布置环节,要摒弃标准化、机械化的老路是关键。过往,许多教师布置作业习惯从教材后简单摘取习题,或是布置从第一次上课开始使用的“三十年未变”的题目,全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多元应用场景,以及如今的时代发展。特别关注的是在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面,部分教师仍沿用陈旧题目,要求套路性写作,过去这样的论文或许能顺利通过。但如今,AI的能力完成这样的论文已然不在话下。我们需要思考,本科生到底要不要写论文?若要写,怎样布置让其聚焦于AI无法替代或无法完全掌控的部分,避免陷入毫无新意的套路。

不可否认,作业标准化的题目没有错误,但是标准化不等于套路化、固定化,甚至僵化。教师用十年不变的作业题目,对应学生千人一面的AI答案,试问这样的作业,学生愿意做吗?AI 时代,信息海量且易获取,如若作业仍停留在记忆、复述层面,学生只需借助搜索引擎便能轻松应付。教师应设计开放性、探究性作业,使AI仅作为收集、整理数据的辅助。AI时代,作业要从"标准化模板"到"真实问题解决"。

其次,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师生反馈机制,打破作业形式主义僵局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实中,不少教师将布置作业与作业批改当作任务“走过场”,追求所谓的“过程性”材料,最终导致学生交上作业后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内容的反馈,认识不到问题与差异在哪,收获的仅有冰冷分数,毫无知识提升指引,最终学生也没有完成作业的动力,选择使用AI糊弄老师,致使作业沦为形式。央视新闻报道里提到的一个细节,学生没想到教师会检查作业,没有想到教师会用AI检测工具去查AI率,所以学生才敢放心大胆地糊弄。教师留作业要查作业,这是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有的一个教学循环,但为什么大学就被淡漠了呢?教师必须认识到,作业不是形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业不能失去诊断功能。

最后要清楚,在当下AI尚处于初始阶段,AI进课堂更是题中应有之义。部分教师担忧AI会助长学生作弊之风,削弱自身教学权威,因而对其敬而远之,解决如此困境,就要求教师要与同学们明确AI使用的界限、使用的程度,并设立相应的规矩和规定,引导学生正确的、有效地使用AI。例如复旦大学就计划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与此同时,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让其成为一个盲点,确保 AI 在教育领域得以合理、规范地应用,助力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

AI若运用得当,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在讲解抽象理论时,借助AI模拟演示复杂过程,能让知识可视化;在作业设计中,利用 AI 智能组题,精准匹配学生能力层次。2024年10月,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其中提出,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推广AI学伴和AI导学应用;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

如果仍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当AI入局传统教学的牌桌时,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守护陈旧的游戏规则,而是重建属于当下时代的新规则。那些在深夜逐句批注作业的教师;那些把课程大纲重写七版的老教授;那些与学生共同训练专业大模型的青年教师,正在用行动为之努力。(黑龙江大学 支京阳)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