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0多岁的湖北武汉市民陈阿姨迷上了看短剧。有时半夜醒来睡不着,为了不影响老伴,陈阿姨就戴上耳机躲在被子里“划屏幕”,一看就是几小时。春节期间,她突然感到眼睛胀痛,视力急剧下降,孩子带她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需要做手术。短视频内容丰富、情节跌宕,深受“银发族”青睐,但也带来了沉迷甚至“成瘾”问题,影响正常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34.1%。51%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部分用户的使用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在各类网络应用中,短视频、短剧、直播和即时通讯工具是老年群体使用最为频繁的应用类型。
老年人沉迷手机短视频、短剧,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退休后,生活节奏陡然放缓,从忙碌充实变得无所适从。子女大多忙于工作,无法时刻陪伴在侧,代际互动的缺乏让他们内心孤独感渐生。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恰好填补了这份情感空缺,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分享、温馨的家庭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慰藉老人的心灵。同时,老年人对新事物同样有着好奇之心,短视频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加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不足,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有限,虚拟的网络世界便成了他们打发时间、寻求精神慰藉的“乐土”。
然而,老年人沉迷网络带来的身心损害不容小觑。从身体层面看,长时间紧盯手机屏幕,眼部肌肉持续紧张,极易引发干眼症、青光眼、视疲劳等眼疾。而且,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刷手机,还会对颈椎、手腕等部位造成损伤,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从心理层面讲,过度沉迷网络,会让老人愈发依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脱节,进一步加剧精神孤独感,甚至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此外,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一些不良信息和诈骗陷阱容易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老年人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
拯救“网瘾老人”,摆脱网络沉迷,需要家庭、社会、网络平台共同发力。
从家庭层面来说,子女应给予老人更多陪伴与关怀。定期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鼓励老人参与家庭活动,如一起做饭、散步、看电影等,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引导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像书法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区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如老年活动室、社区图书馆、健身广场等,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各类老年文化活动,如举办文艺演出、健康讲座、手工制作课程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重建他们的社交网络,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技术手段,为老年用户设置防沉迷系统,如限制使用时长、定时提醒休息等。同时,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不良信息,减少对老年人的不良诱导。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平台运营,对利用老年人沉迷网络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