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栖息地

2025年02月28日15:36

来源:大河网

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注定要成为文明转型期的精神标本。作家迟子建隽永灵动的笔触和关怀悲悯的情怀,让我两次沉浸其中。其实我们都在被某种洪流裹挟,区别是鄂温克人面对的是绿色森林被开发,现代人遭遇的是信息洪流的数字碾压。任何时代,环境的突变,社会的转型,更需要人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依。

鄂温克人居住的森林广袤而宁静;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大小小的支流蜿蜒流淌,哺育着那里的人们;温顺可爱的驯鹿,是森林中的精灵,更是鄂温克人的伙伴和朋友;而璀璨的星空像巨大的幕布,闪烁的星星透过伞一样的房屋“希楞柱”,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这一切,不仅是鄂温克族人心灵的港湾,也是每一个读者灵魂的栖居之所。

然而,当绿色森林被开发,现代文明的冲击如同一股强劲的洪流,打破了鄂温克人的固有家园,扰乱了原有的宁静,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山上游猎改为山下定居。鄂温克族人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

90多岁的酋长女人,如同一位孤独的勇士,坚守着故土,毫不退缩。但更多离开深山的鄂温克人,面对喧嚣和陌生的世界,他们的心灵如同漂泊的孤舟,一时找不到停靠的港湾。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契机恰恰源自一篇讲述鄂温克族画家柳芭命运的文章,写柳芭如何怀揣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却又满心疲惫地辞去工作,重归森林,后来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化身为小说中的年轻女性伊莲娜,她的悲剧结局暗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功利性和物质追求,并不能满足人们心灵深处对于温暖、宁静和归属的渴望。

很喜欢酋长女人的话,“我郁闷了,就会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心烦意乱时习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短暂的逃避;在追求所谓成功的繁忙道路上,忘记了与自然共处共语,忽视了大自然治愈的力量。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众多写作者们在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的道路上,迷惑于繁华表象,被流量名利等裹挟。过度依赖崛起的AI,让很多人失去创作的初心,文字不再是一些人的心灵栖息地。迟子建写作时没有AI,屏蔽外界的喧嚣,她在动笔之前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其几万字的笔记让人咋舌;她写作时面对故乡辽阔苍茫的雪山林地,是疗愈,也是作品诞生的丰沃土壤;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打磨,让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仍光艳如新,是润泽读者心灵的清风雨露。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及创作的背后,让人明白,寻觅心灵的栖息地,需要我们穿越喧嚣的迷雾,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需要我们在繁华与落寞之间,如磐石般,不为风动,坚守初心与向往。

行走匆匆的路途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就像迟子建在故土静静写作为自己疗伤,像史铁生在古老的地坛寻求生命的意义,像刘亮程对生活过的村庄的深情凝望和哲思,就像梭罗在僻静的瓦尔登湖畔那样,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丁蔷)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