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从报告细节感悟民生情怀

2025年03月06日11:59

来源:大河网

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今年的报告特别注重文风朴实“接地气”,文字尽可能平实简练,尽量不用专业性术语,目的是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与民众间重要的沟通纽带,承载着传递政策、展现成果、规划未来的重任。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沈丹阳和起草组成员陈昌盛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特别强调了报告注重文风朴实“接地气”这一重要特点,值得点赞。

让工作报告尽量少用专业性术语,采用平实简练的文字,这无疑是对过往报告形式的一种积极革新。在过去,一些报告充斥着大量晦涩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表述,普通百姓读起来犹如雾里看花,难以真正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而此次强调接地气的文风,就是要打破这种隔阂,让工作报告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工作报告本就是向人民报告。当报告用老百姓能听得懂、好理解的语言呈现时,它所传递的信息才能被广泛接纳和理解。这意味着政府的工作能更好地被民众监督,民众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态势。比如,在一些涉及民生政策的阐述上,平实的表达能让老少妇孺都明白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和便利,从而增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从报告的细节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份朴实文风背后深厚的民生情怀。每一个用简单话语勾勒出的发展成果,每一项以通俗方式介绍的工作计划,都体现了政府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比如,在提及乡村振兴时,报告可能不会使用那些专业的农业经济术语,而是用“村子里的产业更兴旺了,大家的日子更好过了”这样的大白话,让老百姓能真切地感受到政府为他们做了哪些实事。

接地气的报告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它能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激发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当民众理解了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支持国家建设,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务实的文风也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自身利益的实现。

报告追求接地气并不意味着忽视专业性。在保证通俗易懂的同时,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依然要基于科学的论证和严谨的规划。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百姓,让政策的“好”和工作的“实”能够顺利抵达每一个民众的心中。希望这种尽量不用专业性术语,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的“通俗的报告”风格能够成为模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