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留心不难发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鲜明的“加减法”逻辑,勾勒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通过“做加法”强化动能,以“做减法”破除梗阻,这一策略既是对当下挑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机遇的把握,更为长远发展锚定目标方向。
“加法”扩容,以积极财政夯实发展“底盘”。今年的财政政策力度空前。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较上年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扩大至29.7万亿元,增量达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这一系列“加法”背后,是政府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保障民生福祉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决心。
从目标看,5%左右的GDP增速设定,既延续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也需依赖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如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目标,需通过基建投资、产业升级等创造岗位;粮食产量1.4万亿斤的底线,离不开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业的投入。此外,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增长,将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注入可持续动能。
“减法”破壁,以制度性改革深度释放市场活力。如果说“加法”是输血,那么“减法”则是疏通血管的关键。报告明确提出“五减”措施,直指市场梗阻与行政痼疾。如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严打趋利性执法,旨在为企业减负松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更深层的改革聚焦于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报告要求要打破要素配置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意味着,未来将通过统一准入规则、简化审批流程、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性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对市场效率的损耗,让资源配置真正由市场主导。
加减之妙、协同共进,是平衡安全与效率的逻辑。报告中的“加减法”并非简单对立,而是辩证统一。扩大财政支出需兼顾风险防控,例如3%的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要求资金更多投向绿色技术而非粗放领域;破除市场壁垒的同时,也需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金融、债务等领域强化监管。
这种平衡亦体现在区域与产业政策中。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举,通过“加法”优化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清理“内卷式”低效竞争,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集中。
加减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密码。2025年的“加减法”,本质是以结构性调整推动质效变革。“加法”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聚焦关键领域补短板;“减法”亦非消极收缩,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红利。二者协同,既为当下经济注入信心,也为长期转型铺平道路。读懂这份报告,便能理解中国在复杂局势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深层智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