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四十条的修改建议竟源于一位八旬老人写在烟盒锡纸上的120余字留言。湘乡市82岁的陈俊清老人,在立法意见征集的最后时刻,以最质朴的方式将多年观察融入法规条文。这一细节,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式民主的生动注脚——从市井烟火到法律文本的跨越,正是“民主”最鲜活的实践表达。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在于将人民参与贯穿治国理政的全链条。陈大爷的烟盒建言正是这一理念的缩影:立法机关主动敞开大门,让街头智慧通过制度渠道汇入治理体系;普通公民以“匹夫有责”的自觉,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法治养分。在湖南的街头巷尾,早餐摊的油锅热气、夜市吆喝声、小作坊的机器轰鸣,构成最鲜活的民生图景。陈大爷的建议虽无学术论文的严密逻辑,却凝聚数十年生活智慧——他深知占道经营的痛点、食品加工的安全隐患。当立法者俯身倾听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声音,法律条文便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街边摊的热汤与菜市场的秤杆。
这一过程不仅是“收集—采纳”的流程,更是百姓与立法者的共同创作。陈大爷翻找烟盒的急切,与立法机关从百余字中提炼法治价值的专业素养形成双向互动。条例第四十条既保留老人“防止摊贩妨碍交通”的核心关切,又将其转化为规范的法律语言。这种“百姓出题、政府答题”的协作,让民主实践跳出单向模式,形成共同参与的治理生态。老人伏案书写的姿态,不仅延续了公民责任意识,更传承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基因,赋予中国式民主历史纵深与时代创造力。
从北京胡同的小院议事厅到浙江乡村的民主恳谈会,从外卖小哥提案优化配送算法到“银发网民”留言推动政策调整,不同群体正以多元方式参与治理。这些细微改变如支流汇入长江,共同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图景。当外卖骑手的声音成为平台规则优化的依据,当田间地头的建议融入政策设计,“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生态便逐渐清晰。民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生长在早餐摊的热气中,凝结在立法者的笔尖下。
陈大爷“赶末班车”提建议的偶然性,凸显制度化桥梁的必要性。未来需建立更灵敏的民意感知网络,拓宽手机扫码、社区公告等多维渠道,让专家论证与百姓议事形成常态化互动。这如同修建连接城乡的路网——既需高速公路,也需田间小道。唯有如此,普通人参与治理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民主政治才能持续焕发活力。
阳春三月,全国两会汇聚的民意浪潮与陈大爷烟盒锡纸上的字迹形成了奇妙呼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议政声里,能听见田间地头的蛙鸣;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能嗅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这种上下交融的治理生态,恰似春雨浸润大地,一滴雨水可能微不足道,但万千雨丝的汇聚就能唤醒整片原野的生机。
民主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生长在早餐摊的热气里、凝结在立法者的笔尖下、涌动在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感中。当立法机关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当普通人的声音能够穿透层层阻隔,这种流淌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民主活水,终将滋养出更具韧性的政治文明,让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进步在同频共振中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黑龙江大学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