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老物件”换出“新生活”

2025年03月07日15:57

来源:大河网

清晨六点,张师傅的早餐铺子飘出第一缕香气。换了智能控温电饼铛后,他再不用盯着火候手忙脚乱,金黄酥脆的烧饼准时出炉;街角家电回收点,李阿姨抱着用了十年的旧洗衣机,换回八百元补贴券。

这些寻常人家的生活切片,拼凑出"两新"政策落地后的民生图景——当政策春风拂过街头巷尾,改变的不仅是车间里的机器轰鸣,更是百姓家门口的烟火日常。

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两新”政策实施以来,全国企业设备更新稳步推进,生产需求稳中有升;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增长逾1.3万亿元,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大家纷纷向“老物件”道别,迎来“新生活”,让更稳定、更高效的设备进入生产线,让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消费品走进家门。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密码,当政策设计扎根于生活需求,当产业变革生长于民生土壤,高质量发展在此刻已然“具象化”。

政策如何撬动经济转型的深层变革?答案藏在生产方式的升级中。过去企业设备更新常面临“不换等死、换了找死”的困境,如今税收优惠叠加融资支持,让中小微企业敢下决心换“吃饭家伙”。浙江一传统企业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系统替代老设备后,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5%,整体效益增长了35%。这并非个例,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5%。产业升级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用真金白银降低转型门槛,让企业从“要我改”转向“我要改”。

消费升级也不仅仅是换新家电、买新车,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激活存量市场的“滚雪球效应”。数据显示,每1元以旧换新补贴能撬动7.6元新增消费,这背后是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消费者淘汰旧家电时,不仅腾出了空间,更释放了对智能、绿色产品的需求;企业回收旧产品时,不仅获得原材料,更捕捉到市场升级的信号。这恰是产业迭代的鲜活注脚。消费与生产的齿轮如此咬合,让经济循环有了自我强化的生命力。

同样,我们仍需探索治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从社区旧物改造工坊到企业共享设备平台,群众智慧正在丰富政策内涵。江苏某工业园区的设备共享平台,让小微企业以租赁方式用上高端机床,利用率大幅提升;上海一社区推出的“绿色账户”,让居民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换新补贴。这些自下而上的创新证明,好政策不是单向输血,而是搭建舞台,让市场主体唱出更精彩的戏码。通过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默契配合,让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经济转型升级,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战略,也离不开街头巷尾的小确幸。从早餐铺的智能电饼铛到钢铁厂的循环熔炉,从社区回收箱到云端的工业互联网,每一个微小变化的累积,都在续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这正是中国经济的独特韧性:把宏大的叙事拆解成千万个生活场景,让新动能从最朴素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当政策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根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铁)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