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5%左右”:擘画中国经济发展新蓝图

2025年03月10日15:52

来源:大河网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速目标总是备受瞩目。今年,“5%左右”的GDP预期目标一经公布,便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各界广泛讨论。这一数字看似简洁,却承载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与对中国经济发展航向的精准把握。

定目标:稳预期、强信心的定海神针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海洋中,预期犹如船只航行的罗盘,指引着方向。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动物精神” 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信心与预期正是这种“动物精神”的重要体现。今年设定“5% 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基于对中国经济全面且深入的洞察所做出的科学判断,宛如一盏明灯,为市场主体照亮前行道路,有力地稳定了各方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

回顾过往,自2003年起,我国除2020年因疫情冲击未设定定量增长目标外,其余年份均明确设定年度经济增长定量预期目标。从2020 - 2022年年均增长4.5%左右,到2023年增长5.2%、2024年增长5.0%,中国经济在既定轨道上稳健前行,年度“成绩单”均符合预期。今年的“5%左右”目标,充分考量了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节点,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复杂外部环境,兼顾了各方需求与现实可能。这一目标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国企或是民企,生产者抑或消费者,都能从中汲取信心力量,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携手推动中国经济这片巨轮破浪前行,驶向繁荣彼岸。

谋发展:多重目标平衡下的精准施策

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恰似大厦基石,关联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期目标涵盖就业、物价、收入、国际收支、粮食产量、单位GDP能耗等多个维度,致力于实现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促转型等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宏伟愿景。

为达成“5%左右”的目标,宏观政策需精准发力、协同配合。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意味着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适度提高赤字率,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扶持、民生领域投入等举措,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如同为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激发经济活力。货币政策要 “适度宽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为市场提供充足且合理的流动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保障经济发展“血脉畅通”。与此同时,就业政策需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产业政策应聚焦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区域政策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各地发展潜力;贸易政策需积极应对外部挑战,拓展国际市场;环保政策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监管政策则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各领域政策紧密围绕经济增长目标,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合力,充分调动政策工具箱中的各类工具,使宏观调控的方向更精准、力度更恰当、节奏更稳健,切实提升调控效果。

促提升:激发潜力、砥砺奋进的冲锋号角

目标是激励奋进的动力源泉,但目标的设定需精准把握分寸。过高的目标易使人们因难以企及而望而却步,滋生焦虑与挫败感;过低的目标则可能导致懈怠情绪,抑制经济发展潜能的释放。今年的“5%左右”目标,恰如“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实,高度适宜,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与内在规律,又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干事创业热情。

从民生视角审视,经济增速与百姓生活福祉息息相关。以就业为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每增长1个百分点,便能新增约240万个就业机会。2025 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目标,“5%左右” 的经济增长是关键支撑,关乎千家万户的“饭碗”稳定,是保障民生的基石。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今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明确提出,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GDP保持一定增速和规模,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一老一小”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提升等民生实事,无一不与GDP增长紧密相连,经济增长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

“5%左右”的GDP预期目标,是立足当下国情、着眼长远发展的科学决策,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锚定了方向。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征程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精准施策、协同奋进,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与潜力,定能实现这一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