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下功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承载着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民众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全国两会聚焦民生福祉的当下,城市更新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答题。自2019年中央部署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近28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1.2亿居民。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居住革命”中,河南老旧小区改造的实践正在书写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独特答卷。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在2024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543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生动诠释了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理念。
老旧小区改造,本质是一场关乎“家”的温情革命。在河南,31.79万户居民告别了杂乱电线、漏雨屋顶和坑洼路面。贴心改造如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与充电桩等,让“老破小”变身“新家园”。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社区,通过“一栋一策”改造,不仅解决了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等问题,还通过打造“共享花园”激活了邻里空间。全省老旧小区改造共增加约20万个停车位,增设超5万个充电桩,极大缓解了居民停车和充电难题。河南将“民生账本”转化为“幸福清单”,以旧改撬动城市宜居性的质变,彰显对居民尊严与生活品质的尊重。
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在于激活居民主体性。安阳市文峰区甜水井社区通过“自主更新”试点,居民众筹加装电梯,政府以奖代补,形成“共建共治”新模式。郑州市二七区绿云社区采用“居民点单、政府买单”模式,将逼仄楼道升级为适老化空间,将废弃车棚改造为托育中心,精准回应“一老一小”需求。这种“需求导向”的改造逻辑,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契合住建部鼓励居民自主更新的政策导向,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老旧小区改造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韧性城市。河南在改造中同步推进地下管网更新、海绵城市建设与智慧安防系统。开封市龙亭区文昌社区铺设智能感应井盖,实现涝情实时预警,与住建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规划一致,为居民生活安全增添保障。
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河南的老旧小区改造并未止步于“拆旧建新”,而是将文化传承融入社区肌理。洛阳洛邑古城历史街区改造,保留唐代里坊格局,青砖灰瓦与仿古路灯相得益彰,同时嵌入现代便民设施,成为“活态博物馆”。这种“修旧如旧”的做法,呼应住建部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的导向,在新旧交融中实现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共振,彰显河南的文化自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河南老旧小区改造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以人的获得感为尺度,以文化延续性为脉络,以治理协同性为支撑的系统工程。从“忧居”到“优居”,河南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样本。城市更新的真谛,在于让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正如倪虹部长所言:“住房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注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