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体重管理成国家大事,构筑民族复兴健康基石

2025年03月11日10:15

来源:大河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首次将体重管理提升至国家公共卫生部署高度。不少网友刷出问号,“减肥也要国家管?”

但翻看数据会发现,这届中国人确实“胖”得惊心。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全国成年人超重率超34%、肥胖率超16%,浙江一地超重人口就达174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年4180亿元医疗费用的沉重负担,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轻化趋势。

如此看来,把体重管理上升为国家行动,绝非小题大做。现代社会的“肥胖陷阱”早已超出个人意志范畴:外卖平台算法精准推送高热量食品,社区健身场地被停车场挤占,996工作制让年轻人“累得只想躺平”……当社会环境成为致胖推手,再强的自律也难敌系统性风险。

现代医学早已证明,腰围超标、体脂率异常等体征是慢性病的“前哨信号”,通过专业体重管理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病率。但当下多数医疗机构仍停留在“有病治病”的阶段,如何普及“没病强身”理念,前置体重管理这类预防性措施,恰恰是公共健康体系的短板漏洞。

系统施治还需科学思维。这次3年行动方案,不仅包含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更通过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建立个性化服务体系等制度创新,构建起"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防控网络。这种”治未病"医学防御思维,实质是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使体重管理从个体行为升华为社会治理工程。

不过,体重管理绝不能异化为“新形式主义”。有网友调侃:“先把双休落实了,才有时间健身”“吃播天天表演大胃王,怎么管?”这些戏谑背后,直指政策落地痛点。从更深层次看,这场“体重革命”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某社区通过增设健身设施、引入健康餐饮,硬是把居民体脂率“打下来”;某互联网平台用AI营养师,让健康管理更聪明、更可感可及。这些案例证明,支持性环境才是迈开体重管理的“第一步”。由此延伸,职工体检项目该不该增加体脂检测?食品安全标准能否向“减油减盐”倾斜?城市规划可否强制预留健身空间?这些具体而微的制度改革,或许才是体重管理成败的关键。

站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历史节点,如何让中国人活得长、活得好,既是应对慢性病挑战的破题之举,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当14亿中国人共同书写“体重管理”这份健康答卷时,我们不仅在重塑个体生命质量,更在构筑民族复兴的健康基石。这或许就是“体重管理”上升为国家大事的深层逻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