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港口在河南郑州、洛阳等地布局了多个内陆港,开通了众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例如,“郑州—青岛”“新乡—青岛”等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将河南的货物通过铁路运至山东港口,再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联动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鲁豫苏皖四省地缘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互补性强。其中,河南粮食、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需要便捷的出海口;山东工业基础雄厚,且拥有优良的海港与便利的内河航运。以“铁海联运班列”的常态化开行为契机,让鲁豫合作再启新程。
以“通”得通,“鲁豫”携手加速冲。以多个内陆港为“基点”,开通“郑州—青岛”“新乡—青岛”等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将极大便利河南等内陆地区的货物出口。通过铁路将货物运至山东港口,再装船运往世界各地,缩短的是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为内陆地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海口。“抱团组队”,通达八方,充分发挥了山东海港的优势,同时也满足了河南等内陆地区对出海口的迫切需求,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依托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一条条“经济通道”正带来“通道经济”的蓬勃发展。
跨区域合作深化,共谋发展新篇章。近年来,以交通互联互通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鲁、豫在行动。比如,济郑高铁线路起于济南西站,经德州、聊城、濮阳,接入郑州东站。对于山东、河南两省而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后,相邻城市之间“1.5小时生活圈”正式形成。又如,以日兰高铁为纽带,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促进沿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河南的开封、郑州等城市而言,这些城市也可以借助日兰高铁更加便捷地参与到鲁南经济圈的发展中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共赢。跨区域的合作模式,既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还能促进各地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分享发展机遇,鲁豫苏皖四省正携手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内河航运连通工程,助力区域贸易往来。小清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并论证了多个设计方案。这一工程的实施,将使小清河与京杭运河这两大水系实现互联互通,构建起更密集、更完善的内河航运网络。这意味着,货物运输将无需频繁中转,可直接通过连贯的水路运输网络运往各地,大大加强了山东与运河沿线地区的贸易往来与经济联系。此举不仅提升了内河航运的效率和效益,还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预见,随着内河航运网络的不断完善,山东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将更加紧密,贸易往来将更加频繁。
产业互补性强,市场空间广阔。鲁豫苏皖四省的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河南作为制造业基地,粮食、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山东工业基础雄厚,且拥有优良的海港与便利的内河航运;安徽在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迅速;江苏则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为四省“通道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四省将共同书写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辉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