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师何凯文因伪造英语成绩被揭露,引发公众对教育行业乱象的集体反思。作为一名曾亲历考研的学子,一名在考研机构兼职过的“老师”,我深切感受到:当教育沦为“流量生意”,当名师沦为“人设商品”,行业的系统性危机早已超出个案范畴,成为一场动摇教育根基的信任崩塌。
社会的焦虑:功利主义催生“虚假刚需”。考生与家长对“高分捷径”的盲目追逐,成为乱象滋生的土壤。在考研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名师崇拜”演变为“分数迷信”。周思成与何凯文的“成绩之争”,本质是培训机构利用考生焦虑制造的营销噱头。当社会将教育简化为“分数游戏”,虚假宣传便有了生存空间。
资本的异化:从“育人”到“逐利”。教育行业的资本化运作,正在扭曲其本质。教培机构为快速扩张,将“名师”包装成“网红”,通过制造“高分神话”收割流量。何凯文事件中,其既是文都教育的合作名师,又通过股权关联成为资本方,双重身份导致其行为与机构利益深度绑定。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能力让位于营销人设,甚至不惜伪造成绩维持“权威性”,折射出资本逐利对教育初心的侵蚀。
监管的缺位:审核流于形式,惩戒力度不足。当前教育行业监管存在明显漏洞。何凯文作为兼职教师,其资质与成绩仅需“自查”,缺乏第三方权威认证;文都教育虽承诺“加强兼职教师管理”,但声明中未提及对既往合作教师的追溯审查。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普遍存在“自证清白”逻辑——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导致虚假宣传成本极低。
何凯文事件绝非孤例,而是教育行业系统性危机的缩影。从“双减”后教培机构的转型阵痛,到人文学科衰退背后的功利主义,教育生态的修复需要多方合力。唯有重塑社会共识、剥离资本泡沫、筑牢监管防线,才能让教育回归“启迪心智”的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行业祛除虚假与浮躁,教育的灵魂才能真正苏醒。(河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