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推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鼓励青年投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实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教育发展、人才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收获众多关注目光。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活力的迸发,既需要教育的“硬核支撑”,更需要组织的“生态营造”。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核心引擎”,要通过机制重塑、精准赋能、服务升级,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能、建功立业。
创新制度机制,打造人才辈出“生力军”。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着眼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搭建更加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在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中设立青年专项,通过“资格松绑+资源倾斜”,让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提前进入“主战场”,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激扬青春、成就梦想。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将创新能力、项目研发、团队带动、实际贡献等纳入评价体系,联合行业智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学合理分类设置评价考核周期与评价程序,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产出更多创新成果。设立“非共识人才”特别通道,突破学历、职称、论文的单一维度限制,对具有颠覆性创新潜质的人才给予定向扶持,让“偏才”“怪才”获得破圈机遇,为他们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精准培育赋能,筑牢人尽其才“压舱石”。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中,完善培育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按照“金字塔型”人才发展架构,实施分阶赋能计划,促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优化。整合人才数据库、创新要素库、实践场景库,与教育、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需求—能力—资源”智能匹配系统,推动需求课程、实践机会、合作资源精准触达。对战略科学家级人才定制“一人一策”专项支持,对青年骨干人才实施“新锐伴跑计划”,对基础性人才开展“强基提升工程”,坚持科教融合、校企联动,以“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人才成长从“自然发育”转向“定向培育”。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推动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同频共振,让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才,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服务保障,优化才尽其用“生态圈”。环境好、服务优,则人才聚、事业兴。要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聚焦人才事业发展和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做优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工作,让人才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升级“创新容错”与“过程激励”政策包,培育“包容失败、崇尚创造”的组织文化,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通过建立荣誉奖励、成果奖励等分层次多样化表彰体系,激励人才竭尽所能、潜心研究,推动创新成果集成转化。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和晋升渠道,支持人才跨领域、跨行业流动,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台架梯”,厚植“双向奔赴”叠加效应,鼓励引导各类人才争做奋楫争先的“弄潮儿”,以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