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沈丹阳表示,今年的报告特别注重文风朴实“接地气”,文字尽可能平实简练,尽量不用专业性术语,目的是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
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说的多好啊!
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卖柴者,普通老百姓,你却咬文嚼字,满口之乎者也,人家听不懂,不理解,你只好空手而归。所以,不仅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也不仅仅是文字文章,任何对人民,对群众,对老百姓的工作,都要“接地气”: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一听就明白。
河北省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慕名请来李保国,他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教农民疏花疏果,李保国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解,这样“接地气”的大白话,不要说果农,就是外行人,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何做到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
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太太能听懂的,就保留,听不大懂的,就改,改后还听不懂的,就扔掉。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为了让自己尽快融入群众,不仅收起漂亮的裙子常年穿一身运动装,还用心学当地的百坭话。李保国也说:把我变成农民!他一身农民打扮,细心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村里、果园里......要让老百姓听得懂、好理解,就要深入老百姓、把自己变成老百姓。
末了,又看到,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不到8分钟的发言,被掌声打断3次。“啥叫廉政建设?该你得的你就得,不该你的就别得;啥叫群众路线?群众反对啥你就别干啥,群众拥护啥你就去干啥;啥叫与时俱进?就是走哪学哪。”
你听,这样的话,老百姓不仅听得懂、好理解,也爱听、喜欢听!(大河网河声评论员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