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这场承载着人民期盼的制度实践盛会,再次以务实举措和丰硕成果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航的交汇点,唯有破除崇洋媚外、循规蹈矩、心浮气躁三重桎梏,方能在世界百年变局中筑牢制度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擎稳“定海针”,破除崇洋媚外的迷思。制度自信的底气源于历史长河的淬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现实生命力。”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到“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伟业,中国制度始终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凝结着“民为邦本”“和而不同”的政治智慧。反观部分西方国家制度困境频现:美国两党恶斗导致政府停摆常态化,欧洲福利制度陷入财政悬崖,这些无不印证“橘生淮南则为橘”的深刻哲理。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的制度将吸收世界进步因素,成为最好的制度”,这种自信不是排外,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战略定力。
勇挥“革新剑”,破除循规蹈矩的窠臼。制度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革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弊端”,这要求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改革。从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到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再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中国制度始终在“破”与“立”的辩证中焕发活力。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已转向“深水区”:既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又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守护绿水青山;既要优化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又要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卡脖子”难题。这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守正创新。
深耕“责任田”,破除心浮气躁的虚火。制度优势的彰显需要久久为功的笃行。“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而是要把坚定自信与改革创新统一起来。”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脱贫攻坚战中“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链条,疫情防控中“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正是制度执行力优势的生动注脚。面对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牛栏关猫”式漏洞、“中梗阻”式执行等问题,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机制:既要用好巡视巡察“探照灯”,也要点亮群众监督“聚光灯”,让制度运行始终沿着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前行。
潮涌东方千帆竞,制度自信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破除迷思,又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推进革新,更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夯实根基。当十四亿中国人民共同成为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新的时代华章!(广东海洋大学 冯昀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