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统计报表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填写、核实、报送流程消耗基层干部不少时间精力。这背后折射出政务数据处理方式滞后、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统计工作随意无序等问题。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探索“一表通”改革,为基层减负提供新思路。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本就人少事多。然而,每年报送1300多种报表就像一座大山,让基层干部陷入“表来表去”的折腾,沦为“表哥”“表姐”,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节奏,其危害不容小觑。
究其背后,一有数据“沉睡”与“反复折腾”重复报送惹的祸;二有信息孤岛加剧多头报送的部门壁垒留下的根;三有通知随意、形式烦琐导致的流程混乱甩出的锅。归根结底,既有官僚主义的沉疴痼疾在作祟,又有形式主义的作风埋下的病根,滋生了“表来表去”的土壤,形成了每年报送1300多种报表的沉重“大山”,压得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成为基层干部说不出的痛。
减负从减表开始,从江西省开展“一表同享”改革试点,到重庆探索“一表通”改革,各地各部门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用大数据赋能基层,让基层干部从各类报表中解脱出来,将“线上”变“线下”,将“指尖”变“心尖”,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为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不失为一种可喜的探索与进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每年报送1300多种报表不是个“黑色幽默”,不能一笑了之,值得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自查自纠、引以为戒。无数实践证明,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报”出来的。唯有不断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彻底搬掉基层报表这座“大山”,为基层干部减真负真减负,才能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民生实事中,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