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急难愁盼,情牵“柴米油盐”

2025年03月14日15:46

来源:大河网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出浓浓的民生暖意。一个个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项项民生部署,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这些民生项目的落地生根,要求我们持续加强基层治理,夯实治理根基。

  基层治理所面临的情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县域的共同体特征。县域社会是扩大了的熟人社会,人们在思维习惯、行为逻辑、人际交往、文化传统上拥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县级人民政府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二是体制的责权利不匹配。我国体制的特点是权力向上集中,任务向下分配,越往上权力越大,资源越多,基层则存在权力小、任务重的弊端。三是治理的复杂多样性。全国不同县域的人文地理、社会结构、市场发展、财政能源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他们所面临的治理目标、经验与方式必然存在差异。要想加强民生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要从中央到基层协同发力,避免“打乱仗”。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也在逐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但几乎所有的地区都面临着基层治理效能低的“最后一公里”困境。这应该跟政府投资都是以“项目”方式进行有关。虽然项目投资可以控制资金流向,避免资金撒漏,但是有的地方存在项目垄断和分包的情形,提升了项目实施的成本。

  基于此 ,笔者认为国家在今后民生项目的投入上要少点“包办”思维,把重点转移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来。

  一是基层治理要有价值观,避免“施舍式”治理。民生项目的投入不是“赋予”,更不是“福利分配”,而是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美好生活的实现应拒绝“等靠要”心理,实现群策群力,提升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二是基层治理要讲究方法论,切实为基层干部赋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基层治理跟大机关不一样,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不少是在田间地头总结出来的,有着独到的基层治理方式。目前有些项目基本上是封闭式运转,在民生工程的投入过程中,我们也要改变工作方法,增强干群互动,真正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间。

  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汇聚起人民群众携手奋斗的磅礴力量,绘就更加精彩的民生新画卷。(王国栋)

编辑:杜若森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