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请示、多报告,有助于上级掌握工作开展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基层工作中,请示、报告却变了味,部分干部“戳一下,动一下”,机械执行上级指令,对文件照本宣科,无自己的观点、思维、想法,遇问题层层请示,干事不主动、不担当,导致政策执行“温差”“偏差”频现,不仅延误工作开展良机,还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一方面,基层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量的工作任务压力导致干部的思想出现僵化,态度出现躺平,当“不出事”成为最高准则,大部分基层干部也就成为“多请示少担责”的“木偶”,等工作安排、靠领导指示,缺少谋划思考,极易错过最佳治理、处置时机。另一方面,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部分干部面对新形势下的工作存有畏难情绪,觉得自身本领不足,局限于“舒适圈”,缺乏独立思考,机械式、木偶化、“一刀切”的照搬照抄执行,逐渐丧失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基层治理也会陷入“死水微澜”的恶性循环。
要解开基层干部身上的“提线”,基层干部思想要主动做出转变,把敢担当、敢拼搏、敢创新作为干事创业的价值追求,摒弃“木偶”心态,多复盘、多请教,主动走出“舒适圈”,多到急难险重的工作一线磨炼,在复盘总结中提升自我,争做“有血有肉”干部。同时,容错纠错机制和精简考核指标也必不可少,要树立正确的干部用人导向,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对非原则性错误“备案免责”,将考核指挥棒从“痕迹量尺”转向“实效标尺”,让容错机制真正为担当者担当,把干部培养回归实战导向,推动实干型干部人才培养,“提线木偶”干部才会在破解具体问题中重拾治理主体意识,蜕变为基层治理的主角。(陶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