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批以助农为名的视频或直播,往往以农民的艰辛生活为背景,通过渲染悲情氛围,激发观众的同情心,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然而,作者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通过编造剧本、摆拍造假、虚构“滞销”场景,这些虚假助农视频以“卖惨”为手段收割公众善意。助农视频本应是连接乡村与市场的桥梁,却逐渐沦为部分博主攫取流量的“剧本秀”。从四川乐山“大先哥助农在行动”团队编造悲情故事敛财440万元,到“凉山孟阳”等网红利用虚假人设牟利千万,虚假助农视频屡禁不止,不仅透支公众信任,更让真正需要帮扶的农民陷入困境。
虚假助农视频的核心逻辑是“情感绑架式销售”。前端团队通过编造“果农重病跪求收购”“农产品滞销烂地”等剧本,雇佣临时演员摆拍悲情场景;中端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算法,以视觉冲击博取关注;后端则以低价劣质产品冒充原生态农产品,收割消费者善意。例如,乐山案件中,同一演员在不同视频中扮演“贫苦果农”和“压价收购商”,甚至同一件破旧T恤反复出现在不同“果农”身上,暴露出产业链的粗制滥造。
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已形成灰色产业链,部分团队通过注册皮包公司获取平台认证,再以佣金抽成(8%~15%)与供应链合作,仅一年便发布超7000条虚假视频,播放量破亿,销售额达440万元。其本质是将公众的同情心异化为流量变现工具,严重背离助农初心。
虚假助农视频具有“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的特点。尽管平台通过专项行动加强整治,但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仍为流量黑产提供了温床。部分团队通过频繁删除旧视频、更换账号等方式规避审查,而平台对“贫困”“助农”等关键词的审核技术尚未形成有效拦截。
许多消费者容易被“情感绑架式”销售迷惑。例如,乐山案件中,博主利用“扶贫心理”诱导购买,甚至通过现金交付果农的摆拍场景强化可信度,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时,他们可能会对所有的助农行为产生怀疑,从而拒绝伸出援手。这将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民失去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加剧他们的困境。
整治虚假助农乱象需从源头切断灰色产业链,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短视频平台需升级技术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高频发布悲情剧情的账号重点排查。公安机关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打虚假宣传、制假售假行为,对涉案主播及MCN机构追责到底。消费者需提升辨识力,警惕“情感绑架式”销售,发现问题及时举报。例如,关注产品产地信息、验证供应链真实性,避免盲目跟风。
助农的本质是让农产品凭品质赢得市场,而非靠眼泪博取同情。当前,虚假助农已不仅是商业欺诈,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严重干扰。唯有斩断灰色利益链,推动多方协同治理,才能守护社会善意,让农民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真正受益。莫让“悲情剧本”凉了助农的热血,更莫让虚假流量寒了农民的心。(烟台大学 侯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