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过好“紧日子”,舞出治国理政精彩篇章

2025年03月20日15:31

来源:大河网

一个小家,怎么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考验着智慧和用心。一个地方,一个机关单位同样如此,怎么过好“紧日子”,考验着政府的作风和能力。

近日,在河南鹤壁市直机关的办公楼里,一扇老旧的木门、地面防水等多方面都要精准测量。当地财政部门不仅修订了预算标准,还将门窗、地面防水安装和处理费用细化至每平方米、每延米,这种“锱铢必较”的精细化管理,折射出新时代政府过“紧日子”的治理智慧。当财政收支的“紧平衡”成为常态,政府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期待。

预算编制是过好“紧日子”的第一道闸门。鹤壁市将门窗安装、地面防水等23项标准细化到小数点后两位,其“斤斤计较”的背后,是科学化、标准化的财政管理革命。如2024年,重庆市压减一般性支出54亿元、天津市全年压减非必要支出87.6亿元,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吉林认真落实12条过“紧日子”措施,明确各地各部门委托业务费和“三公”经费等限额,全年一般性支出减少65亿元,下降16%,其中委托业务费支出压减超40亿元,下降近50%;辽宁在预算执行中,压减全省非急需非刚性支出4.3亿元,腾出更多资金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所有这些正是通过构建“全口径、全过程”预算管理体系,将财政资金关进制度的笼子。当预算的标尺越来越精确,公共资金的效能就能得到几何级提升。

机关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无声的动员令。某省直部门将差旅费标准下调30%,处长与科员同住标间;某市推行“无纸化办公”,会议经费同比减少65%……这些细节处的改变,既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黏合剂”。当党员干部的公务用车不再追求排量,办公家具不再更换品牌,过紧日子才能从文件要求转化为全民行动。

民生投入与形象工程的此消彼长最能检验初心。某贫困县斥资2亿建“山寨白宫”的教训犹在眼前,而深圳将85%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的实践令人振奋。2024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约有70%以上用于民生,这种财政投向的结构性调整,让政府过“紧日子”转化为百姓过“好日子”的温暖注脚。

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修课。从绩效评价到政务公开,从人大监督到社会参与,正在形成的多元监督体系,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暴露在阳光下。当精打细算成为行政本能,当民生至上成为价值坐标,政府的“紧日子”就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把钱花在刀刃上,就能舞出治国理政的精彩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