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城市温度始于“俯身倾听”

2025年03月21日16:13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官员“换位体验”基层工作的新闻屡见报端,但苏州市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的“外卖日记”却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舆论共振。这份长达4000字的日记,不仅记录了一名干部两周外卖骑手生活的真实感受,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从“管理者视角”向“服务者视角”转变的深刻逻辑。这场“沉浸式换位跑一次”行动,为新时代干部作风转型与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张亥秋的日记中,最令人触动的并非外卖骑手工作的辛劳表象,而是那些“若非躬身入局,断难察觉”的细节。张亥秋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政策设计的精准度,取决于对民生痛点的感知深度。当管理者真正以“用户思维”代入服务对象,才能发现“吹风机除湿手机”“换电柜地图标注”等看似微小却直击痛点的需求。

此次行动的另一层深意,在于打破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张亥秋在日记中多次提到骑手的“职业孤独感”:同事间鲜少交流,休息时各自刷手机,对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政策知之甚少。这种疏离感,本质上源于政策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而“换位体验”恰似一座桥梁:通过干部与骑手同吃同行,不仅让政策制定者看清了服务对象的真实画像,更让骑手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温暖。正如新增的“暖蜂驿站”配备平价食堂套餐、充电口与吹风机,这些改进源于骑手的一句“下雨天手机淋湿怎么办”的随口抱怨。这种“你呼我应”的互动模式,正是基层治理从“我说你听”转向“共商共建”的关键突破。

张亥秋的日记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还在于其触动了社会对“隐形劳动者”的集体共情。当公众看到一名副局长因迷路焦头烂额、因超时手忙脚乱时,外卖骑手不再是被算法驱策的“数字劳工”,而是有血有肉、会疲惫会迷茫的普通人。这种情感共鸣,推动舆论从对“官员作秀”的质疑转向对“劳动者尊严”的深层思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行动催生了“蝴蝶效应”:相城经开区迅速优化驿站布局、增设骑手专属停放区;政府部门将法律援助、医保报销等政策信息直送骑手群体;职业培训课程从“大而全”转向物流管理、互联网营销等实用领域。这些改变证明,当个体的体验转化为系统的行动,便能实现社会善治的“滚雪球效应”。

当然,舆论场中亦有理性声音:极目新闻发问,“坐在办公室的人不可能事事体验,如何让一次触动成为长久震动?”这恰恰点出了“换位体验”的核心命题——它不是一场行为艺术,而应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常态机制。

对此,苏州的探索提供了启示:一是建立“问题发现—整改落实—效果反馈”闭环,如张亥秋将体验转化为12项具体整改措施并持续跟踪;二是推动干部考核机制与民生诉求深度绑定,让“用户满意度”成为政策评价的核心指标;三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将骑手换电需求、驿站使用数据等接入城市智慧平台,实现需求响应的动态优化。

张亥秋的“外卖日记”,记录的不仅是一名干部的基层足迹,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当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愿意脱下西装换上工装,走出会议室走进街头巷尾,我们便能真正读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层含义。这种“俯身倾听”的姿态,或许才是现代治理中最珍贵的“软实力”。城市的高度,永远取决于它对待“小人物”的温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乔楠)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