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图方便省事,相关人员通过不正当渠道办理异地健康证明……四川省西昌市市场监管局日前针对某卤味品牌旗下在该市食品经营门店22名从业人员持伪造健康证明上岗一事,对相关涉事单位、个人进行立案调查处理。同时,将对办理假健康证中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等违法犯罪行为,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近日,西昌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某卤味品牌连锁门店22名从业人员持伪造健康证明上岗事件,掀开了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一块遮羞布。当执法人员发现门店公示的健康证全部为异地办理时,这起伪造健康证明的黑色产业链才得以曝光。这张本应守护公共健康的小小证件,却在发证、使用、监管环节层层失守,暴露出公共卫生治理中的系统性漏洞。
健康证制度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这道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通过专业体检筛除可能携带甲肝、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从业者,阻断疾病传播链条。但在西昌事件中,总店长魏某为图省事,竟通过灰色渠道批量采购假证,涉事医院也沦为盖章机器。这种把公共卫生安全当儿戏的行为,无异于在防洪堤坝上凿洞。
健康证造假产业链的形成,折射出多重治理困境。部分医疗机构将健康证视为创收工具,体检流于形式;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默许造假;监管部门因信息孤岛难以有效核查。更令人忧虑的是,某体检机构负责人坦言“每天能开出上百张未经体检的健康证”,这种系统性失守已非个别从业者的道德失范,而是制度执行层面的集体溃败。当造假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时,灰色产业链自然野蛮生长。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需要立体化治理。首先要打通健康证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联网实时查验,让“异地办证”无所遁形。其次要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对医疗机构发证质量和用人单位持证情况实施双向监管。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提升违法成本,对伪造、买卖、使用假证行为实施从业禁止、行业退出等严厉处罚。如北京市去年推出的“健康证电子二维码”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值得各地借鉴。
公共卫生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餐饮店的每张健康证里,系于监管者的每次突击检查中。当商家为节省几十元体检费而购买假证时,赌上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千万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西昌事件”敲响的警钟,呼唤着监管利剑的及时出鞘,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对公共卫生规则的敬畏之心。唯有让健康证回归其专业属性和法律威严,才能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