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落下帷幕,这场会议犹如经济航船的罗盘校准,释放出的关键信号,为后续经济走势定下基调,各界目光纷纷聚焦,试图从中解读未来经济脉络。
宽松大旗高举,量价齐驱稳实体
例会旗帜鲜明地重申,“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这一表述,宛如定海神针,宣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坚定不移。当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处于6.6%,仍存下行空间,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同样具备下调潜力。
不仅如此,例会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摆在突出位置,相较上季度“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的表述,力度与范围进一步拓展。回顾过去一年,央行秉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加大逆周期调节,数次调整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展望今年,政策有望在“量”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精准匹配;在“价”上,通过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实质性下降,双管齐下,激发企业与居民信贷需求,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激活市场蛰伏的活力。
结构工具创新,精准赋能重点领域
此次例会一大亮点,在于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着重部署。明确提出“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
在全面降息前,央行或率先发力结构性降息,调降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引导信贷资源向科技、消费、外贸等重点领域精准“灌溉”。这一举措,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要求相辅相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引擎,优化相关再贷款政策,为科研企业“解渴”,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新工具创设可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推动消费升级;外贸面临复杂国际形势,政策支持有助于稳定出口,增强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竞争力,全方位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维护金融稳定,护航市场平稳航程
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方面,例会提出“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为新增表述。自相关工具落地的这五个月以来,互换便利操作有序开展,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A股众多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计划,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筑牢防线。
汇率层面,例会提出“三个坚决”,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新增的“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彰显央行稳定汇率决心。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却保持基本稳定,弹性显著增强,“三个坚决”将持续稳定汇率预期,抵御外部冲击。
债市方面,例会表述从“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转变为“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鉴于当前长债收益率回升、“股债跷跷板”效应等因素导致机构降久期意愿强烈,长债价格波动加剧,从宏观审慎视角评估市场风险,对弱化、阻断债市风险意义重大。
总的来看,自去年9月央行推出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以来,数次货币政策调整成效显著,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未来,在适度宽松基调下,货币政策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稳健前行保驾护航。(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