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代客祭扫: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情感新纽带

2025年03月26日10:46

来源:大河网

清明时节,草木蔓发,思念绵长。当“代客祭扫”成为热搜词条,当网络平台涌现出“擦拭墓碑500元/次”的服务链接,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从武汉陵园礼仪师周礼为海外游子代读家书时的哽咽,到二手平台商家成交量多为零的尴尬现实,代客祭扫服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化时代的情感困境与创新突围。

在“人户分离人口超3.8亿”的当代中国(注: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代客祭扫的兴起绝非偶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工具,近几年也衍生出“代客扫墓”这一新职业,如今已形成包含福位清洁、忌日纪念等六大环节的标准化流程,价格从几十至上千元不等。清明期间,在线上平台,不少人将“代祭扫”发展成副业。中山福荫园更推出线上商城,实现鲜花定制、墓碑清洗的“轻装祭扫”,其服务预约量较往年增长超30%。这些服务精准击中了三类人群:海外游子因疫情阻隔难以归国、都市白领受困于“996”工作制、老年群体受限于体力衰退。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代客祭扫作为流动社会催生的情感代偿机制,连接的是生者与逝者的时空桥梁。

市场蓬勃背后也潜藏着暗流。某平台标价35元的代扫服务,仅承诺“五日内邮件发送照片”,而销量显示92人付款的评价中,不乏“视频镜头切换可疑”的投诉。针对此类问题,湖北美宜家律师事务所范晓雪律师表示,漫天要价往往使消费者维权较难,部分商家利用预录视频欺诈消费者,但因服务属“纯市场行为”,维权举证异常艰难。这种信任危机倒逼行业规范,武汉九龙宫纪念园要求服务全程录像存档,中山陵园引入第三方支付监管,广州警方则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市民签订书面协议。

代客祭扫绝非简单劳务外包,而是情感传递的技术升级。高密殡仪馆的“云视频代扫”服务中,黑衣礼仪团队正步行进、同步视频连线的场景,将仪式庄严感注入数字空间。武汉孝恩园更创新“网络纪念馆”,通过AR技术实现虚拟献花、点亮长明灯等交互功能,让祭扫突破物理边界。这种“科技+人文”的双重赋能,既保留了叩首焚香的仪式内核,又创造出可分享、可存储的情感载体,使清明节从家族私密仪式转向更具公共性的文化表达。

面对“接受度普遍较低”的现实,代客祭扫正在完成文化合法性的构建。年轻一代将其视作“情感订阅服务”,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心意传达;传统派则坚持“祭如在”的身体在场原则。这种张力恰是社会转型的缩影。当90后礼仪师赵强在暴雨中坚持完成代扫服务,当海外客户杨女士收到定制青团时泣不成声,新旧观念的碰撞最终在人性化服务中达成和解。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代客祭扫如同清明时节的细雨,既冲刷着旧有仪式的形态,又滋润着情感联结的根系。它提醒我们:科技可以缩短物理距离,但无法替代真心;商业能够提供便利,却不可消解敬畏。唯有在规范化运营中守护仪式尊严,在技术创新中延续文化血脉,才能让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真正抵达心灵的彼岸。(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