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其中也包括电子烟。近期,一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轻易地被未成年人购买,不少孩子因此染上烟瘾。这些果味电子烟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流入市场?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烟草及电子烟等产品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抵抗力。电子烟虽然常被宣传为传统烟草的替代品,但其含有的尼古丁等成分同样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长时间吸食,可能损伤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一旦成瘾,更有可能形成生理和心理的依赖。然而披着“果味”外衣的电子烟因其多样化的口味和好看的包装迷惑未成年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由于获取渠道隐秘,悄无声息地流向了未成年市场,这一现象令所有家长深感忧虑。
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健全,难免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不知道电子烟危害的情况下,受商家诱导或者身边人怂恿,有时忍不住想要尝试。更有甚者,形成攀比风气,染上烟瘾。对此,老师、家长和社会当共同承担起监管职责,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好烟草及电子烟危害的科普,让未成年人收束“好奇心”,远离烟草及电子烟产品。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若是可以防患于未然之前无疑更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对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明知购买者是未成年人非但不加劝阻只要不穿校服就给供货等违法违规售卖电子烟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阻断电子烟的流通。当然,立法以严,更当执法以严。执法部门要对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推介、售卖电子烟的行为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在定期抽查、飞行检查等常规监管手段的基础上用好大数据技术,对相关的平台、商家和销售网络实施全过程监管,避免经营者受利益驱使,做出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事情。
与此同时,或可积极调动民众力量,畅通举报渠道与奖励机制,让每一位社会民众都成为未成年禁烟的“监督员”,通过扩大网络、构建良好生态,在未成年人周边设置禁区,筑起无烟屏障,避免给各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调味电子烟以可乘之机。
毕竟,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即是在守护我们的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