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小米425亿港元配售:雷军的生态棋局与市场博弈

2025年03月27日11:23

来源:大河网

3月25日,小米集团(1810.HK)的一则配售公告,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公司宣布以“先旧后新” 方式配售8亿股,募资金额高达425亿港元,瞬间成为港股年内继比亚迪之后的又一大型配售事件。这一举措距离小米上次大规模配股已逾四年,彼时240亿港元的募资主要用于造车业务布局。如今,在小米SU7销量超预期、AI战略全面铺开的当下,雷军再度出招,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先旧后新”:高效且稳健的资本运作术

在港股市场,“先旧后新”是上市公司快速融资的常用策略,尤其适用于控股股东在维持控制权的同时,为公司引入资金。其操作分两步:首先,控股股东(雷军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将持有的现有股份配售给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如机构或高净值个人),实现快速融资;接着,公司向该股东发行同等数量新股,恢复其持股比例。

从小米本次配售细节看,配售规模8亿股,占已发行股本3.2%,配售价53.25港元/股,较5日均价折让6.3%,较公告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处于港股配售通常的5%-10%折让区间。这一幅度既能吸引机构投资者,又避免过度折让引发市场对控股股东信心的质疑。同时,为保证股权分散,承配人至少包括6名独立机构或专业投资者。

这一方式优势显著。在效率层面,规避了新股发行冗长的审批流程,能迅速锁定资金;控制权方面,雷军通过认购新股,确保投票权仍维持在64%以上;市场冲击角度,相比直接增发,对二级市场股价压力更小。配售前后,雷军虽持股比例因总股本扩大,从24.1%微降至23.4%,但凭借A类股每股10票的特殊设计,投票权仅下降0.8个百分点,依旧牢牢掌控公司。

市场反应:忧虑与信心的交织

消息一出,市场反应立现。3月25日,小米股价开盘下跌,最终跌幅达6.32%,收于53.4 港元/股,总市值滑落至1.34万亿港元。当日成交极度活跃,成交金额飙升至718亿港元,堪称“天量”。部分投资者担忧股权稀释,毕竟配售完成后,总股本从251.16亿股增至259.16亿股,原股东持股比例被稀释约3.1%。

不过,市场另一面,机构投资者认购热情高涨。有消息称,投资者对此次配售的兴趣数倍于配售规模,纯多头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表现出浓厚兴趣。回顾2020年小米首次配股,消息公布后股价同样短期下跌,但随后三个月因手机份额提升(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超越苹果,位居全球第二)、AIoT业务增长(智能电视、手环等产品持续放量)以及造车预期(2021年3月官宣造车)等因素,股价反弹超30%。历史会否重演,值得关注。

资金去向:剑指核心业务突破

根据公告,425亿港元将用于业务拓展、技术研发及市场扩张,深入分析,资金或主要流向智能电动汽车、高端手机及AIoT 生态三大领域。

汽车业务方面,小米SU7自2024年3月上市后成绩斐然,截至去年末交付136,854 辆。但汽车行业重资产、周期长的特性,决定其仍需大量资金投入。有消息称,小米计划将在建的二期工厂扩大至约105公顷,以应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以AI赋能 “人车家全生态”,是小米目标,汽车无疑是关键一环。

高端手机领域,小米一直致力于提升品牌形象与产品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其在与竞品的角逐中,凭借技术优势站稳脚跟,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份额。

AIoT生态上,资金注入将提升设备连接数量与智能化程度,完善智能家居互联生态,推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深度挖掘万亿级市场潜力。

未来展望:资本助力下的生态蝶变

此次425亿港元配售,对小米而言,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关键布局。从财务角度,改善了因汽车业务投入巨大而承压的偿债能力;战略层面,为核心业务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站在当下,小米既要稳固手机、AIoT等硬件基本盘,又要在汽车、AI等新赛道持续发力。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汽车业务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此次配售资金,恰似一场“及时雨”。

展望未来,若资金能在各业务线成功构筑技术壁垒,提升产品竞争力,小米有望在“智能出行+AIoT”双引擎驱动下,实现从硬件制造商向科技生态巨头的华丽转身。届时,雷军构建的“生态帝国”蓝图,或将逐步成为现实,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市场也将持续关注,小米如何在资本助力下,书写新的发展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