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成都发布,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10.91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8.4%,市场规模达1.22万亿元。这一“全民级”渗透率,标志着网络视听已不仅是娱乐工具,而是深入社会肌理的“数字基座”,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产业形态乃至文化传播的全球格局。
《报告》显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722万人,网民使用率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这一增长背后,是三四五线城市用户的强劲驱动:下沉市场用户占比达62%,且地域层级越下沉,使用率越高,接近99%。这一现象印证了网络视听服务的普惠性,即通过短视频、微短剧等低门槛内容形态,城乡差距被技术弥合,全民共享数字红利。正如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所言,网络视听如同“数字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可替代。
据相关数据统计,短视频仍是网络视听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用户规模10.40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6分钟的数据,连续6年稳居细分领域首位。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偏好正从“娱乐至上”向“价值导向”转变:知识科普类内容占比跃升至28.5%,新闻类内容占比32.5%,排名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微短剧异军
突起,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与即时通信持平。这一新兴业态不仅通过“短平快”的内容满足碎片化需求,更以《报告》中提到的“文化轻舟”角色,推动中国故事走向海外——2024年全球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微短剧应用占据2席,收入占比近30%。
网络视听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75.70万家从业企业的支撑,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5%。这些“毛细血管”般的创新主体,既是就业蓄水池(职业主播规模3880万),也是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每日新增短视频1.3亿条)。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更催生新场景:长视频通过大小屏联动实现用户回升(7.52亿),网络直播以“即时在场感”覆盖8.33亿用户,AI、超高清技术则推动内容制作与分发效率跃升。成都此次签约的134亿元项目中,混合现实、超高清制播等前沿技术占比显著,印证了行业向“技术+内容”双轮驱动转型的趋势。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在小微企业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中“一路繁花”。
今年是该报告发布的第十个年头。十余年间,网络视听行业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三重驱动下,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短视频、长视频、微短剧、网络直播等多种业态并存且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各类业态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共同推动着网络视听行业发展,为全民构建起坚实的“数字生活基座”。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输出,其中网络视听产业的全球影响力亦持续扩大。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占据19席,营收占比近30%,微短剧、短视频成为文化输出的主力军。这种“轻量化”的文化传播模式,既规避了传统影视输出的高成本壁垒,又以高黏性内容吸引全球用户,为“中国叙事”开辟了新路径。
网络视听行业的狂飙突进,既是中国数字经济活力的缩影,也暗含隐忧。当全民创作时代来临(短视频账号16.2亿,近乎人均一个),内容同质化、低俗化风险仍需警惕;微短剧的“流量至上”逻辑可能挤压精品化空间;而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本土特色与国际审美,亦是长期课题。未来,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通过技术赋能内容提质、健全创作生态、强化文化担当,让“数字基座”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