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以 “匠心”淬“初心” 城市“边角料”变成“金”

2025年03月27日17:32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城市空间“边角料”的多元化立体复合使用,比如,四川成都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7类剩余空间为重点,分批次打造600个示范点位;广东深圳发布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实现在地铁站里打羽毛球、在屋顶上踢足球、在高架桥下逛儿童公园规划等等,这些让城市“闲置地”变身新亮点的举措,凸显了各级党委政府城市治理的“匠心”,彰显出公务人员一心为民的“初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由于地形限制、历史遗留、城市更新等因素的影响,总会留下一些闲置的“边角料”,对于这些“边角料”治理,看似小事,却折射出党委、政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初心”,治理的效果如何,更是衡量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对于城市、特别是一些“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而言,土地开发几乎接近饱和,要寻求增量十分困难,这些“剩余空间”如果不能及时“盘活”,就会带来“脏乱差”甚至违规侵占等问题,如果善于站在更高的维度挖掘空间资源,“见缝插针”地使用这些城市“边角料”,就能让城市“闲置地”变身“金角银边”,让“剩余空间”变成城市新增亮点。

“边角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系着民生福祉。相关部门如果能够对“边角料”进行精雕细琢,不仅可以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凸显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匠心”,更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可达、管理规范的健身、休闲、娱乐和学习空间,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近在身边甚至“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彰显出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的“初心”,当“剩余空间”的遗憾,摇身一变成为“转角遇美”的惊喜,以及“剩余空间”打造出的各种嵌入休闲、商业等服务活动,让不同业态合力便利居民生活,这种城市的“变形金刚”,无疑会大大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市民群众的满意度。

 “边角料”能否变身公共服务“补丁”,实现碎片资源的精准匹配,考量着一座城市治理智慧。一方面,推进“边角料”改造,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站在整个城市治理的高度去审视,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施便民微改造,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勠力将城市“边角料”,打造成城市治理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边角料”大都隐藏在城市的角落里,或“潜伏”在政策的“缝隙”中,需要秉承资源集约理念,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吸引多元主体、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治理,用足耐心、细心和决心,精准打磨治理细节,实现“废料”不废或变“废”为宝。(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发治)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