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高铁上一男子脱鞋光脚架在座位上,女生劝阻多次没用,工作人员来了男子就放下脚,走了又重新赤脚伸到座位上,女生拍视频曝光这种不文明行为时,双方发生争执。
当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划破时空的界限时,车厢里的不文明行为却在反复上演。近年来,列车上从霸座者理直气壮地叫嚣“谁规定一定要对号入座”,到赤脚乘客将脚架在他人座椅上的傲慢……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场景,在时速数百公里的钢铁长龙里形成刺眼的文明褶皱。当技术突破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时,个别人的乘车文明显然没有系好“安全带”。
规则“缝隙”里滋生的野蛮。在深圳开往东莞的D7594次列车上,一男子被劝阻后仍将脚伸向邻座,生动演绎着规则失守的后果。现有的《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看似构建了制度屏障,但“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模糊界定,让规则的执行像松动的“螺栓”。当列车长需要收集两名以上证人证言,才能启动惩戒程序,当“黑名单”禁购车票的期限,仅是象征性的90天……这种“棉花棒式”的惩戒,根本无法刺痛违规者的神经。
规则疲软的背后就是“管理错位”。铁路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维护公共秩序与保障运输收益间摇摆不定。面对每年数十亿人次的客流,部分管理者更倾向于息事宁人而非较真碰硬。这种姑息态度,如同给不文明行为颁发“免罪符”,让规则沦为车厢里的“装饰画”。
文明的刚性需要法律支撑。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自动扶梯上,持续播放的“靠左站立”提示与严格的执法形成闭环;又如德国铁路的信用惩戒体系,让一次霸座可能成为终身的“经济枷锁”。这些国家并非天生文明,而是用制度刚性塑造行为自觉。当违规成本精确到具体数额,当惩戒程序简化到现场执行,规则才能真正具有“牙齿”。
根除高铁乱象需重塑规则的“颗粒度”。将“严重社会不良影响”量化为具体的视频传播量、旅客投诉量等指标;赋予列车长现场开具处罚通知的权限;建立与个人征信挂钩的联合惩戒机制。当霸座者意识到行为将影响到出境旅游、房贷申请、子女入学、报考公务员时,放肆的双脚自然会回归应有的位置。
在速度中重构新时代文明坐标。高铁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车厢里的文明建设却要稳扎稳打。北京南站设立的“文明乘车宣传大使”,上海铁路局试行的“信用积分制”,这些创新实践正在填补制度与文明的缝隙。但根本之道,还在于构建“立法—执法—监督”的闭环体系。总之,只有清晰的法律界定,才能消除“灰色地带”;高效的执行机制,才能破除推诿扯皮;透明的监督程序,才能杜绝选择性执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