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耕的犁铧划破沉睡的土地,一份关乎华夏子孙饭碗的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犹如一场及时春雨,滋润着广袤田野,更昭示着一个农业大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坚定步伐。在这份沉甸甸的文件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田垄间的沟渠纵横,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现实挑战,这份实施方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定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从黄土高原到热带雨林,每一寸耕地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命线。方案中“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构想,恰似给大地绣上了经纬线,让“靠天吃饭”的古老农谚成为历史记忆。当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虫情,当滴灌管网精准输送生命之源,传统农耕文明正在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
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无人机掠过层层水田喷洒有机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边缘,光伏板下麦浪翻滚演绎着荒漠奇迹。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实施方案的前瞻布局——既注重地力提升的“硬功夫”,又着眼生态保护的“软实力”。通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我们正在破解既要高产又要绿色的世界性难题。那些穿梭在田间的智慧农机,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
这份实施方案最动人的笔触,莫过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坚守。在四川成都郫都区,村民们围坐在村头讨论建设方案的画面,正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鲜活注脚。从项目选址到竣工验收,农民的身影始终在场,这种参与感让冷冰冰的工程图纸有了温度。当新型职业农民在数字终端前调试物联网设备,当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从都江堰的千年润泽到红旗渠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始终在与土地对话中寻找生存智慧。今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古老农耕文明的现代表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当每一块耕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当每一粒种子都孕育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终将在沃野千里的锦绣画卷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