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原切牛羊肉检出添加剂,终究需要“法律切一刀”

2025年03月31日12:00

来源:大河网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读者网友来信留言,反映自己所购买的预包装牛羊肉存在质量问题,在形态、色泽、口感上都有些“奇怪”,怀疑并非原切肉,而是添加过东西的合成肉或调理肉。记者根据读者网友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一探究竟。记者购买了12种标注为原切的牛羊肉,经权威机构检测,7种含有食品添加剂,其中2种超出“调理肉”的国家标准。

人民日报记者将12种预包装上标注着“原切”的牛羊肉,通过顺丰冷链物流寄送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检科(上海)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测。经过15个工作日的检测,收到了盖有“中检科(上海)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专用章”的12份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其中7种含有食品添加剂,包括焦磷酸盐、焦磷酸钠、三聚磷酸盐、三聚磷酸钠等磷酸盐类。

有人会说,即便检测出了添加剂能说明什么?现在的食品有多少没有添加剂的?尽管说,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算不上什么,只要是合法的添加剂就不违法。但是,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一个基本的伦理:什么是原切牛羊肉?原切肉属于鲜冻肉,是不允许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所谓原切肉是切下来的整块肉,未经过任何预处理或添加,保留了天然的口感和外观。也就是说你只要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哪怕很少,也就不能标注“原切”了。这与牛羊肉是不是安全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商家而言不能赚着“原切的钱”,却卖着“不是原切的肉”。

专家表示,调理肉和原切肉在外观上是有差别的,但是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观察来辨别,对于调理肉的一些添加剂,如磷酸盐类需要专业的检测机构才能查证。原切牛羊肉,本应是纯净、天然的肉类产品,深受消费者信赖与喜爱。当所谓的“原切肉”不是“原切”的时候,“元气肉”也就弄丢了自己的“元气”了。原切牛羊肉检出添加剂,终究需要“法律切一刀”来规范整治。

面对原切牛羊肉检出添加剂的乱象,监管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预包装牛羊肉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抽检频次,覆盖更多的生产企业和销售渠道,确保监管无死角。对违规使用添加剂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让其不敢轻易触碰红线。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个时候我们早就推广实施的“食品溯源”制度需要发挥作用了,不能只是一个摆设,要真正把有问题的产品都溯源起来,捣毁狡猾护理的老巢。原切牛羊肉检出添加剂问题不可小觑。“法律切一刀”才能让原切牛羊肉市场重回纯净健康的发展轨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