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拜轩辕】河声丨谒拜轩辕礼乐启 ,根脉深处是吾乡

2025年03月31日15:35

来源:大河网

黄帝故里春风至,又逢谒拜轩辕时。2025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具茨山麓、溱洧河畔的轩辕故里,庄严而神圣的礼炮声再次响彻天地、激荡肺腑。这一刻,海内外华夏儿女无论身处何地,皆面朝东方、凝目眺望,行谒拜先祖之礼。王朝几经更替、春秋变幻无常,但跨越五千年的仪礼和传承始终如一,一个民族对根脉的深情凝望、对文化的心灵脉动始终如一。   

九项仪程,九重敬意。华夏有制,礼不可废。沿拜祖通道依次通过寻根门、系祖坛、轩辕桥、故里祠等处进入拜祖广场。从“盛世礼炮”的轰鸣到“天地人和”的祈愿,这场大典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复刻与传承。黄帝文化,不仅是史书中的符号,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是铭刻在骨肉里的魂。正如《史记》所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三月三,拜轩辕”。祖制历千年,今日的拜祖,早已超越对先祖功绩的追思,升华为对“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文化内核的集体致敬。  

轩辕殿前念归根,心香袅袅待君临。大典的九项仪程,恰似九条纽带:盛世礼炮奏响民族复兴的强音,乐舞敬拜勾勒出礼乐文明的肌理,祈福中华的呐喊则凝聚着亿万儿女的共同愿景。当海内外同胞同诵拜文、共唱颂歌时,“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怀震彻天地,精神原乡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古今和鸣,厚重的中华文化穿越古今、历久弥新,盛世中华不负先贤、璀璨流光。   

同根同脉拜始祖,天涯共此明月光。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他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每年三月三,人们从五湖四海汇聚新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共拜始祖,传承着这份绵延不绝的文明根脉。今天,当天南海北的方言在轩辕殿前同诵“祈福中华”,当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祈福钟声响起,当台湾阿里山下的袅袅香火燃起,当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以“云祭拜”跨越山海,当AI生成的祈福海报刷屏社交媒体,各地“同拜黄帝”活动让地球村的不同坐标共享同一份文化乡愁。个体的情感早已汇成江河,冲刷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河床。 

这种凝聚力,在百年变局的激荡中愈发珍贵。拜祖大典的“和平和睦和谐”主题,用文明的柔光消弭隔阂,用根脉的呼唤替代对抗。正如黄帝故里的一抔黄土,虽微不足道,却能唤醒游子对精神原乡的眷恋——此心安处,是吾乡。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这场拜祖大典的意义早已超越仪式本身。当文化自信被写入民族基因,当轩辕精神化作强国建设的动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回归,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 

当最后一束祈福的烟火照亮新郑的夜空,轩辕丘上的苍柏依然静默如初,它们见证的,不仅是具茨山下点燃的文明火种,不仅是年复一年的香火绵延,更是一个民族在寻根问祖中不断确认的精神坐标。(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恒)

112.jpg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