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洛城,牡丹竞放。第42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如约而至,线上线下共襄盛举,千年花事焕发时代新彩。从刘禹锡笔下“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世风华,到今日“数字牡丹”绽放元宇宙的全球热潮,洛阳以一朵花的语言,书写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篇章,为中华文化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守千年文脉,铸城市之魂。牡丹之于洛阳,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文明基因。自隋唐肇始,牡丹便与这座千年帝都血脉交融。欧阳修笔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的考据,明清文人“富贵吉祥”的寄寓,让牡丹从草木升华为精神图腾。今天的洛阳,将牡丹文化深植城市肌理:市徽上绽放的牡丹图案、街巷中流动的牡丹主题公共艺术、智能交通信号灯里的牡丹纹样,构筑起“满城国色”的文化景观。这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自觉,让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葆有文明的根脉。
破时空界限,创传播范式。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洛阳牡丹文化突破“季节性节庆”的局限,构建起“文化IP+产业融合+数字传播”的立体模式。42届牡丹文化节的持续创新,《唐宫乐宴》的沉浸式体验,元宇宙中的虚拟花展,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当AR技术复原唐代花会盛景,当汉服青年漫步花海的画面通过TikTok传遍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而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鲜活存在。这种“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表达”的传播策略,让千年文脉涌动时代活力。
融多元价值,促文明共生。牡丹文化的现代转译,创造了多重价值共振。经济层面,“一朵花”催生产业集群:牡丹瓷溢价300%成为文旅爆款,全球最大牡丹籽油生产基地带动10万人就业,数字藏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印证了“文化赋能经济”的乘数效应。生态维度,10万亩油用牡丹构筑绿色屏障,年减碳12万吨的循环农业模式,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更可贵的是,当“牡丹元宇宙”吸引全球用户在线种花,当Discovery纪录片《牡丹:东方的花王》引发150国共鸣,文化传播已升华为文明对话,牡丹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柔性力量”。
启未来之思,探转化之道。洛阳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三重突破。其一,以科技赋能激活文化基因,用数字技术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其二,以系统思维构建产业生态,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其三,以全球视野创新叙事体系,在文明互鉴中增强话语权。面对同质化竞争,洛阳正探索“牡丹外交”新IP,筹建国际牡丹基因库,这些举措将推动文化符号向价值符号的跃升。
千年牡丹,常开常新。从丝绸之路的“牡丹瓷”到元宇宙的“数字花”,洛阳证明传统文化绝非尘封的遗产,而是发展的动力源。当我们在牡丹文化节看到白发老者与数字原住民共赏国色,在“牡丹小镇”目睹荒山变花海的生态奇迹,便读懂了文化自信的深层逻辑,唯有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本土与全球交融,文明传承才能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绽放的牡丹,正以跨越时空的文明共振,谱写中华文化的新传奇。这朵浸润千年文脉的“盛世之花”,将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绽放,为全球文明百花园增添更加绚丽的中国色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