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早”是少数干部在面对工作时的口头禅,一句“谋划还早”将“长周期”等同于“慢慢来”,认为群众诉求时机未到便敷衍塞责;一句“落实还早”将“慢工细活”异化为“消极怠工”,认为截止时间还未到便拖拖拉拉;一句“整改还早”将“对标对表”变为“推诿扯皮”,认为问题还不严重便视而不见。这种消极心态不仅会直接影响工作推进效率,还会造成群众的信任损耗。
“缓一缓”“等一等”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反映的是作风问题,把“时间足”当成了懒政懈怠的“护身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宗旨意识树得不牢,把为民服务拖成“次要选项”;另一方面是政绩观出现偏差,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同时还有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因素,重“年底”轻“日常”,重“评时”轻“平时”,变相鼓励“临时抱佛脚”。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时间足”不是“慵懒散”的理由,而是“加速跑”的机遇。要树牢“抢跑意识”抓谋划,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急难愁盼列入工作清单,及时通过入户走访、一线调研、开展座谈等方式听取“反馈”,提升工作谋划的可行性、针对性、灵活性。要撕掉“拖延标签”抓落实,把“立即办”刻进行动,让“马上干”成为本能,坚持脚步往前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要破解“制度困境”抓监督,完善预警提醒机制,对超期未办、故意不办的情况及时“敲警钟”。注重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慢作为”在阳光下无处遁形。同时,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加大日常工作掌握了解力度,让工作成绩真正看得见、考得准。(马鑫纯/文 李一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