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宣讲英烈事迹、走访慰问先烈遗属……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致敬先烈、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如四川大学、成都大学附属中学等5所学校师生代表在成都市烈士陵园举行“清明祭英烈”活动;又如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抗美援朝老战士涂伯毅开展宣讲,表达对英雄烈士的崇敬和缅怀。
当春风拂过成都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当抗美援朝老战士涂伯毅在纪念碑前讲述烽火记忆,当肖荣基在“杨根思连”擦拭兄长遗像,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笔者以为,清明祭扫不是简单的仪式重复,而是要在追思中唤醒红色基因,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讲好英烈故事,让历史记忆永葆温度。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红色讲解员们跋山涉水寻找战役亲历者,将散落的记忆碎片编织成生动的革命史诗;新疆边防战士的日记本里,用生命丈量的边境线化作墨迹未干的诗行;成都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政课上,抗美援朝老兵的讲述让课本文字跃动成鲜活的画面……这些故事,不是躺在档案里的冰冷文字,而是需要用心血焐热的精神火种。当我们把烈士证上的铅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轨迹,红色记忆才能真正融入民族的血脉。
继承英烈遗志,让理想之火代代相传。肖思远牺牲后,弟弟肖荣基在“三个不相信”的连训中完成精神涅槃;四川大学学子在烈士墓前立下科研报国的誓言;万千青年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感召下奔赴基层一线……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职业接续,而是精神坐标的校准。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冲锋号到新时代的攻关令,英烈们未竟的事业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实践、锻造戍边卫国的新使命。
传承英烈精神,让信仰之光烛照未来。在江西于都,红军后代用VR技术再现长征场景;在山东沂蒙,红色研学路线串起散落的革命遗址;在数字空间,“云祭扫”让年轻网民指尖触摸英雄的温度……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红色基因获得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当我们把“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的豪情注入芯片研发,将“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概化作“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动力,英烈精神就真正成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澎湃引擎。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清明祭扫早已超越了个体情感的范畴。当我们凝视烈士纪念碑上斑驳的铭文,触摸展柜里褪色的军功章,聆听耄耋老兵颤抖的讲述,实质上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要让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家园的最高处,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创造新奇迹,奋力书写新荣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