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领先国家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0位,相比2012年的第20位提升了10个位次,是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国家。
“全球第十”的创新指数位次让人既欣喜又清醒。既标注着中国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更预示着向“领跑”冲刺的新征程。十年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上还是追赶者的姿态,如今在5G通信、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已能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超全球的20%,稳居世界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逾60%、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万家、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这组“硬核数据”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矢志不渝、不舍昼夜,是改革开放浇筑的创新生长沃土。需要清醒的是:近年来,面对中国的复兴态势,“实体清单”“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接踵而至,西方科技围堵之势甚嚣尘上,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清单犹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尚待提升,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创新长跑永远没有终点线。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从国家创新指数5个分指数具体来看,中国在各个维度均有不俗表现。“创新资源”排名第5位、“知识创造”排名第7位、“企业创新”排名第9位、“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分别排名第22位、第20位,五项指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今,中国“创新雨林”生机勃发。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香里,飘荡着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杭州云栖小镇的代码雨中,孕育着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从墨子号到量子星座,中国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再创世界纪录;北京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的集群崛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协同创新;新型飞机、DeepSeek、宇树机器人、“祖冲之三号”等一批定义行业未来的“新物种”不断涌现,中国科技一路“狂飙”,创新“热带雨林”生生不息。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中国坚定做“赋能型大国”,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观测申请,中国AI全面开源……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柱,中国主动链接世界,打造更牢固的“共赢链”,一幅幅以“科技命运共同体”为内核的壮丽篇章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事业取得的成就、创造的奇迹,根本上源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于我们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站在全球创新格局的“亚美欧三角”中,中国创新的航船正在穿越“达尔文海”。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见证着科技工作者的青丝变白发,承载着产业工人的汗水与智慧。当我们把“全球第十”看作新的起跑线时,需要的不仅是仰望星空的勇气,更要保持脚踏实地的定力。“科学的春天”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让我们奋跃而上,不断跑出创新中国的“加速度”,向“领跑”冲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