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新规落地,让住宅“有居”更“安居”

2025年04月02日11:34

来源:大河网

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新规对新建住宅多方面作出要求:层高不得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须设置电梯;还对隔音性能和公共空间信号覆盖等作了详细规定。这看似技术性的规范调整,实则推动着中国基层治理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化服务。

北方某老旧小区改造现场,72岁的李奶奶每天要攀爬四层无电梯楼梯回家,这一困境是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居民生活的写照。过去三十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住宅区,却也留下层高不足、电梯缺失、隔音差等问题,根源在于早期住宅标准滞后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长,反映出基层治理“重建设轻体验”的思维定式。《住宅项目规范》将层高、电梯等指标列为强制性条文,意味着住宅建设标准从“有无”到“好坏”的质变,彰显了治理理念从满足生存需求到提升生活品质的跨越。

新规重构了“政策—市场—居民”的关系。3米层高和电梯配置回应了居民对居住舒适性和出行便利性的需求,将人本理念具化为量化指标;信号全覆盖等要求,促使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形成“政策引导、市场服务民生”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创新在于以刚性标准连接政策善意与民生感受,让制度善意转化为民众获得感。如北京某小区加装电梯实践所示,标准明确、执行有力时,市场主体会调整策略,居民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要使新规落地,基层治理需展现更多创造性执行力。上海老旧小区改造的“电梯银行”模式(居民分期支付、政府补贴利息、企业让利共建),为新规实施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建议各地建立“住宅品质观察员”制度,吸纳多方组成监督网络;开发“住宅健康度”动态评估系统并将规范执行纳入城市治理指数,形成标准制定 - 执行监督 - 反馈优化的闭环,让规定在现实中落地改善。

从3米层高的指标到全龄友好社区愿景,《住宅项目规范》勾勒出“建筑即民生”的图景。当政策制定者关注民生细节,基层治理便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范式转变。住宅承载美好生活,好的治理能让其兼具实用与温度。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完善建筑细节是对人民向往的有力回应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文华)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