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清明时节话新思:在传承中守望文明的温度

2025年04月02日11:34

来源:大河网

  时序轮转,又逢清明。当春风掠过青瓦白墙,当新绿爬上墓碑枝头,这个凝结着民族情感的节日,总在提醒我们停下脚步,与记忆对话。作为兼具自然节律与人文情怀的节气,清明既承载着“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生命哲思,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演绎着新的叙事。

当传统祭祀遇上现代社会的治理命题,旧俗中的隐忧逐渐显现。焚香烧纸腾起的烟雾,也在绿水青山间留下污染的印记。尤其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的今天,星星之火的威胁更让防火警钟长鸣。于是,“云端寄哀思”的网络祭扫、“代扫寄情”的专业服务、“居家追念”的亲情诉说,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清明新韵。正如敦煌文书中“但令魂梦得相从,纵是幽冥途路远”的跨越时空之念,科技与文明的融合,让思念突破了物理的界限。

新的祭祀方式,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的螺旋上升。在数字化祭扫平台上,有人为亲人种下虚拟的松柏,让绿色长青代替纸灰飞扬;有人撰写千字祭文,在键盘的敲击声中重溯祖辈的故事;更有家庭通过视频连线,让海外游子跨越重洋“参与”祭扫,让天涯共此时的温情在屏幕上流淌。这些变化,恰似清明时节的细雨,润物无声却让文化根系更深地扎进时代的土壤。当我们在云端献上一束永不凋零的鲜花,在心里种下一棵思念的常青树,便是在践行“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的文化自觉。

真正的祭祀,从来都是心灵的仪式。元代画家倪瓒在《清閟阁集》中写道:“扫墓虽为旧俗,然追远之意,岂在酒馔之丰、币帛之厚哉?”比起坟前的香火鼎盛,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是将生前的温情延续到当下。正如浙江某古镇推行的“生前孝养积分制”,将对老人的日常关怀转化为可量化的文明实践,让“厚养薄葬”从口号变为行动。又如多地开展的“讲述家族故事”活动,让墓碑上的名字化作晚辈口中的传奇,让记忆在传承中获得永生。

站在春日的阳光下,看纸鸢在蓝天上舒展翅膀,听孩童在墓碑前轻声询问祖辈的过往,忽然懂得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墓前的一炷香、一捧花,而在于让每个生命的轨迹都被铭记,让爱的能量在代际间流动。当我们以文明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河流上航行,带走的是旧俗的尘埃,留下的是精神的清流。这或许就是清明给予我们的启示:在追思中守望初心,在变革中守护文明的温度,让每个春天都成为生命向光生长的起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连福)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