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麻婆豆腐,从郫县豆瓣到汉源花椒,讲究的是百年传承;一桌花田火锅,在油菜花海中翻滚,品味的是春日意境;一台炒菜机器人,10分钟出餐,尝的是科技风味——川菜的“七十二变”,正成为观察中国消费提振的一扇窗口。
当熊猫造型的青团让外国游客“舍不得下口”,当怪味牛小排将凉菜味型移植到热菜上,川菜诠释了一个道理:守正创新的本质,是让老味道焕发新风采。正如总厨邓伟反复调试十天才定版的怪味牛小排,真正的创新绝非凭空标新立异,而是对“麻辣鲜香”的深度解构与重组。数据显示,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成都餐饮收入达到1821.6亿元,同比增长26.1%,这一显著增长的背后,正是成都餐饮业“以工匠精神打造爆款”的务实态度——既未躺在“非遗”招牌上吃老本,也未因追求网红化而牺牲地道风味。
在油菜花田里涮毛肚,在古乐宴席中品宫保鸡丁,成都餐饮人深谙一个趋势:当代人买单的早已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情绪价值。梁景村的花田火锅预订排到一周后,印证了消费升级的核心逻辑——当温饱不再是问题,人们愿意为“春日赏花+麻辣火锅”的复合体验支付溢价。这种“餐饮+”模式的爆发,本质上是对消费场景的精准细分:年轻人追求打卡社交,家庭客群期待亲子互动,文旅游客渴望文化沉浸……一顿饭的工夫,竟能同时撬动农业、文旅、文创多个产业,这无疑是服务消费领域的‘高级策略’。
争议中的炒菜机器人,暴露出餐饮业的深层焦虑:既要效率又要锅气,如何平衡?耐人寻味的是,消费者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在乎烹饪者是谁,只在乎菜品是否新鲜出炉”,这恰恰点破行业本质——科技必须服务于“好吃”这一刚需。正如川菜大师投身机器人标准操作流程(SOP)的研发实践,真正的数字化不应是冷冰冰的替代,而是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数据资产。当美团大数据揭示“甜辣组合增速最快”,当供应链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控,数字化正在重构餐饮业的成本公式和创新路径。
从川菜蝶变可见,消费提振绝非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供给侧的一场精准革命。它需要传承不守旧——老字号也能玩转熊猫文创;创新而不浮夸——花田火锅的核心依然在于食材的新鲜度;科技不炫技——机器人最终得炒出镬气。当一道麻婆豆腐能同时讲述文化故事、展现在地食材和智能烹饪时,这样的消费市场,自然活力奔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