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旧轨还乡》走红背后的文化共鸣

2025年04月02日18:36

来源:大河网

绿皮火车在铁轨上摇晃出古老的节奏,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用一篇《旧轨还乡》,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划开一道温情的裂缝。这篇被百万网友转发的中学生作文,恰似一列穿越时光隧道的列车,载着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记忆,驶向那个被时代车轮碾过的精神原乡。

在动车组呼啸而过的时代,绿皮火车的慢反而成了丈量情感的标尺。车厢里蜷缩在床尾的爷爷,推着零食车的乘务员,车窗外的草原在暮色中铺展……所有这些细节,犹如老式胶片电影里的定格画面,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辨认出自己家族的影子。当爷爷为孙子那句“孩子爱吃”掏出钱包时,整个车厢都成了中国式亲情的陈列馆——那些笨拙的表达、沉默的付出、代际相传的牵挂,在高铁时代依然倔强生长。

文字的温度往往藏在褶皱里。张潇冉笔下那些发黄的记忆褶皱,恰是治愈这个时代的良药。当网络热词如快餐般速朽,当AI生成的文字冰冷得能听见代码的摩擦声,这篇作文却像姥姥压在箱底的粗布包袱,抖落出晒过太阳的棉絮气息。那些被岁月磨出包浆的细节好似就在昨日——褪色的火车票根、车窗上呵气的指印、邻座老人布满裂痕的茶缸,构成了对抗文化失忆的密码。

《旧轨还乡》之所以走红,其本质就是一场集体记忆的“认领仪式”。就像敦煌壁画里穿越千年的供养人画像,当代人同样需要在文字中寻找精神的供养。当碎片化阅读割裂了情感的连续性,当表情包取代了眼神的交汇,张潇冉用文字重建了完整的叙事时空——那些在绿皮火车上晃动的乡愁,那些被岁月浸润的亲情,着实构成了抵御现代性焦虑的“文化抗体”。

铁轨延伸的方向,永远指向精神的原乡。在这个算法推送构建信息茧房的时代,《旧轨还乡》的走红无不证明:真正的好文字不需要流量加持,当笔尖触碰到集体记忆的根系时,自会在人心深处生长出共鸣的年轮。这或许就是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让飞奔的时代愿意在某个站台停靠,等待那些被甩在身后的灵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