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数字考古让文明“一眼万年”

2025年04月02日18:36

来源:大河网

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1.6万年后的某一天,“2025年的我们”会不会在未来人类的眼中“重生”?

近日,论文《中国南方娅怀洞遗址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面貌复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在线发表,相关科研团队对距今约1.6万年的广西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进行了几何形态分析和三维面貌复原,让我们有机会与一位来自远古的“表亲”进行一场跨越万年的“相见”。

传统考古学在追溯人类文明时,往往受困于“碎片化叙事”的迷雾,一般只能通过残缺的化石、风化的器物以及主观想象拼凑出模糊的文明图景。娅怀洞遗址此前出土的头骨化石虽能提供脑容量、齿列结构等基础信息,但关于面容特征、族群关系等关键问题,却长期停留在“可能”“或许”的模糊表述中。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方法依赖实物证据的完整性和研究者的主观经验,而化石的破损、文化符号的失传,往往让文明图景沦为断简残篇。

数字技术的介入成功拨开了这场“迷雾”,实现了考古工具从铲子到算法的转变。研究团队利用非刚性配准算法完成了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的虚拟修复,又进一步采用三维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较了娅怀洞遗址头骨与现生人头骨间几何形态的共性和差异。这一技术链条的意义,在于将考古学从“经验驱动”推向“数据驱动”,将文明复原从“抽象推演”转向“具象感知”。当算法将一个个离散的数据点排列组合最终绘出一张万年前的脸庞时,当万年后的我们与那双来自史前的眼睛相互凝望时,文明的“一眼万年”成为现实。

同时,这张面容复原图也昭示着一场由文理学科联袂演绎的跨学科协作的胜利。考古学家构建生物人类学框架,计算机专家开发特征提取算法,生物工程师校准软组织参数,数学家验证模型置信度。各领域专家打破传统科研的壁垒进行深入对话与交流,奏响了跨学科合作的交响曲,催生了文理交织的知识新生态,并以技术创新驱动认知变革,揭示出数字时代下文明溯源的全新可能。

这场“相见”更绕不开如何把握技术与文明关系的辩证法这个深刻的命题。我们要理解,让文明“一眼万年”的真正深意不是将“万年尺度”压缩为“一眼可读”的技术狂欢,而是对文明跨越万年的强烈共情,在用算法描摹骨相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用人类共通的情感去链接那些篝火灰烬中的原始冲动。当那道1.6万年前的人类目光穿越冰河世纪在信息时代与我们对望,数字技术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温度激活了人类心底那座情感共鸣的“休眠火山”,那一刻,我们凝视的不再是“他者”的遗存,而是“我们”曾经休眠的共同记忆。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回望,我们会发现这场一眼万年的“相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以创新突破技术局限,以技术守护文明永恒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文明本身的故事,一个文明从哪里走来,又将走向哪里的故事。

多年以后,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在未来人类的眼中“重生”。(郑州大学 朱彤彤)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