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到这个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已与当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渐生矛盾,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和实践文明祭扫。但一些传统祭扫观念仍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存在,推动文明祭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扫节日,更是一次唤醒心底情感的节日,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孝道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领悟节日本身的意涵,远比追求外在形式更为重要。勤孝敬、厚赡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对在世老人多尽孝心,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常回家看看,亲手为父母做一桌可口的饭菜;换季时,为父母添置几件称心的衣服;放下手机,静静地听一听老人关心的唠叨;带着父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点点滴滴的“养之厚”,折射出的是最温暖的人性光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清明这一古老节日也在与时俱进。祭扫方式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这一古老节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真正的缅怀,不在于烧多少纸钱,而在于内心的虔诚。在先辈墓前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诵一篇祭文,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文明祭扫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让我们用更环保、更安全、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让清明节的天空更明朗、空气更清新、心意更虔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史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