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担子”旨在把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一线“墩苗”“炼苗”,让年轻干部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中激发迎难而上的锐气,增长攻坚克难的才干,最终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这种“压担子”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是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积极为年轻干部创造成长成才的有利条件、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年轻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增包袱”是指有的上级部门急于出成绩,满足于“知道了”“转发了”“安排了”,却将压力和责任转嫁给下级,导致年轻干部深陷“事务主义”之中,忙于填表报表、办会办文、拍照打卡等,把一时的政绩变成基层长期的“包袱”,这种“层层加码”的做法,使得年轻干部难以腾出精力为群众办实事,最终可能导致责任“悬在空中”,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压担子”与“增包袱”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部分年轻干部存在成长经历的短板,有的缺乏在基层一线与艰苦地区的磨炼,有的缺少在关键岗位的扎实历练,还有一些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能力不足,担当作为的底气也有所欠缺等等,对于这些年轻干部就需要组织来“压担子”,助力他们在斗争环境中成长成才。而“增包袱”却是无谓的累赘,徒添年轻干部的负累,只有“包袱”更轻了,“动力”才能更足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压担子”也要压得科学,“墩墩苗”要墩到关键处,切莫走偏了路、用错了劲。(段舒雅/文 严珍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