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1200米的河南林县青年洞俯瞰,可见一条1500公里长的银龙盘踞在千仞绝壁之间,它就是红旗渠。2025年4月5日,六十年前的今天,正是十万林州儿女用血肉之躯劈开太行绝壁,让这条“人工天河”首次奔涌清泉的奇迹时刻。这项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的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一条水渠,更是愚公移山的现代传奇,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面对滴水贵如油的窘境,一锤一钎地凿开岩石,一寸一寸地延伸希望。他们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用十年时间亲手改写了林县人民的命运,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世代缺水的难题,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孕育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它超越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一面高扬的旗帜,指引着亿万华夏儿女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
红旗渠精神,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面对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林县人民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在困境中开辟新路。在悬崖绝壁间,技术员吴祖太用洗脸盆盛水制成简易水平仪,悬吊在崖边,将水平仪支点置于自己肩头测量,带领团队仅用数月就完成70公里引水线路的精准测绘;面对物资匮乏,林县人用硝酸盐肥料混合谷糠、煤面制成“土炸药”,成本仅为市售炸药的1/4,累计自制1215吨,占工程总用量的44.3%; 300名青年突击队员在岩石硬度达8级的狼牙山段,发明“三角炮位药壶爆破法”,将日掘进速度从0.3米提升至2.8米,历时17个月凿通616米隧洞,磨秃钢钎12吨。这种挑战命运、改造山河的勇气,激励着我们不断突破瓶颈,勇攀高峰。
凌空除险。魏德忠 摄
红旗渠精神,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集体力量。红旗渠的建设,不是少数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林州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协作。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汇聚成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1960年元宵节,5万群众举火把夜战,利用钢钎凿岩、箩筐运土的原始方式,一夜间推进工程200米;山西平顺县为了支持工程无偿让出近千亩耕地,迁移祖坟,砍伐大批树木,并腾出民房供3万民工居住,舍小利顾大局。这种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团结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为了红旗渠的建设,无数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甚至献出了生命。还记得除险队长任羊成,一次作业中被落石砸碎三颗门牙,他当场用钳子拔除残牙继续作业6小时,仅以唾液止血;还记得红旗渠南山村施工排排长张运仁,一次收工放炮时,他发现还有一炮未爆炸,而很多民工已经走出掩体洞,他连忙奔走高喊让大家隐蔽,结果自己却被飞石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38岁;还记得“铁姑娘队”队长李改云,有次塌方,她用身体护住同伴,左腿永远留在了太行山。据统计,81位建设者永远长眠在渠畔,最大的32岁,最小的才17岁。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图名利回报,只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这种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是我们砥砺前行、服务人民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现场。魏德忠 摄
站在红旗渠畔,聆听奔流不息的渠水声,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当年那震天动地的锤凿声。那是林州人民用血汗和生命谱写的英雄乐章,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强音。六十年时光流淌,红旗渠的故事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这股清泉,永续滋养中华大地;让这种精神,世代激励中华儿女!(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胡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