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近2.5亿人次,同比增长5.0%,折射出假日经济的活力与城乡互动的深化,更体现出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航空为补充、水路为特色”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对大规模客流高峰的韧性与效率。
从数据上看。清明假期铁路发送旅客8450万人次,日均1690万人次,其中4月4日单日发送2009.3万人次创年内新高。铁路通过增开临客、夜间高铁及重联动车组,精准匹配探亲、祭祖、旅游需求。公路出行以短途为主,公路人员流动量达2.33亿人次,占比超93%,其中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1.99亿人次,同比增长5.7%,这一趋势反映家庭自驾祭扫、短途踏青的偏好,也暴露公路客运受铁路分流的压力。航空方面是中长线出行补充。民航客运量169.3万人次,虽环比下降5.4%,但同比增长11.8%。热门航线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依托高频次航班与灵活定价吸引商务及高端旅客。水路体现在特色旅游中,水路客运量127.4万人次,环比增长44.85%,同比增长25.67%,主要受益于沿江沿海赏花游、岛屿游等特色线路开发。未来,各地运河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串联更多景点,进一步提升水路旅游的吸引力。
从服务上看。各交通系统抓住清明假期契机,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客体验。长三角铁路运用“一日一图”机制,动态调整1450对列车开行方案,武汉局通过“夜行高铁”延长服务时间。推出老年旅客15倍积分优惠、旅游专列及“铁路+景区”联动模式,提升出行附加值。深圳北站等枢纽调配超4000台出租车和网约车保障夜间接驳;武汉站加密公交班次,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缓解“最后一公里”压力。 航空公司在热门航线增加宽体机投放,优化中转服务;部分机场推出“快速安检通道”和“行李直挂”服务。长江、珠江等流域开行“赏樱专线”“海岛游轮”,结合低碳船舶技术推广,探索绿色旅游新模式。一套组合拳下来,客流疏导更高效,旅客满意度稳步提升,进一步激发假日经济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然而,每一次旅游高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如铁路返程高峰局部拥堵(如无锡站)暴露城市交通接驳短板,需强化“干线运输—城市微循环”衔接。公路客运萎缩与自驾激增的矛盾,相关部门应当优化城际巴士网络及充电桩布局。航空低价航线覆盖有限,制约下沉市场渗透……
回看清明假期运输数据,不仅是客流规模的体现,更是中国交通网络从“满足基本出行”向“提升品质体验”转型的缩影。未来,随着铁路体制改革深化、公路智慧化升级、航空市场细分、水路特色化开发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综合运输体系需进一步打破壁垒,通过数据共享、票务联程、服务标准化,打造“无缝衔接”的出行生态,让“流动中国”更具温度与效率。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