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技术以“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掀起了一场文化传播的狂欢。历史名人借助算法“穿越”至现代屏幕,用魔性语言回应网友提问,甚至化身“暴躁导师”在线吐槽。这一现象既展现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也引发了关于创新边界、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严肃性的深刻讨论。如何在“有趣”与“有界”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技术时代文化传承的关键命题。
AI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深度学习与图像生成,古人形象从静态画像变为动态数字人,历史知识从单向灌输转为沉浸式互动。教育领域和文旅机构借助AI将历史转化为年轻人熟悉的短视频语言,例如用“手机被抢、Wi-Fi全断”调侃安史之乱的困顿,或以诙谐台词解释文人风骨背后的历史逻辑。这种“反差萌”既保留了历史内核,又通过现代语境引发共情,使得文化传播从“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赏”,在跨越千年的对话中,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的姿态完成了代际传承。
然而,技术狂欢的背后潜藏风险。当AI将历史人物推向流量舞台时,娱乐化倾向与历史真实的矛盾逐渐浮现。部分创作者为迎合猎奇心理,让古人飙英语、参与荒诞剧情,甚至将历史名场面改编为无厘头段子。算法推测出的古人形象与行为若脱离史料支撑,轻则模糊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重则消解文化本身的严肃性与思想深度。例如,经典智谋较量被简化为“举枪喝红酒”的视觉奇观,历史困顿被包装成“暴躁吐槽”的搞笑素材,这种“魔改”虽能博人一笑,却可能让公众误将虚构的戏谑视为历史全貌。当技术主导取代学术逻辑,文化传承便面临异化为“流量游戏”的危机——历史不再是文明的坐标,而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
这场科技与人文的碰撞,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敬畏与创新的博弈。AI“复活”古人的意义,不在于制造一场短暂的娱乐狂欢,而在于以技术为桥梁,让当代人真正理解历史的精神内核。实现这一目标,需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确保AI创作与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深度契合;需建立伦理规范,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的低俗化与失真;更需引导公众从“看热闹”转向“探门道”,在古今对话中感知文明延续的脉络。唯有在敬畏中创新、在真实中活化,AI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而非一场转瞬即逝的科技幻影。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技术的浪潮终会迭代,但文明的火种必须在真实与敬畏中传递。AI“复活”古人的价值,在于在虚实交融的时代守住人性的温度与文明的重量,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马彦宇/文 段月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