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网友反映,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举牌”现象暗藏色情内容。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人借助举牌的形式,买卖淫秽色情图片和视频,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甚至不少地方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社交平台部分举牌视频截图。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举牌”从原本单纯的文化表达,异化为网络性剥削的手段,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更是对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严重践踏。当未成年人手持“定制内容”的牌子做出不当动作时,他们不仅成为受害者,还在懵懂中参与到这种违法活动中。这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被利益诱惑,陷入这个罪恶的泥潭。他们可能最初只是因为好奇而接触,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这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未来发展。
而那些代理和总代理,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利用未成年人,将他们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他们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精心策划、巧妙布局,通过发布擦边视频或图片来吸引流量,利用算法推荐的漏洞,将这些不良内容推送给更多的人,包括未成年人。他们建立严格管理的聊天群,进行隐蔽的交易,将淫秽色情图片和视频层层加价转卖,从中获取暴利。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他们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把未成年人当作赚钱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社交媒体平台也难辞其咎。虽然几乎所有平台都推出了“未成年人模式”,但实际上大多形同虚设。平台不能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登录时无需核实,模式设置也不够便捷和明显,这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绕过保护机制,接触到不良内容。而且,平台的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向用户推送相关的擦边内容,让更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陷入其中。
要遏制这种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持续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这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网络乱象,对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手软。社交媒体平台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对未成年人身份的识别能力,优化“未成年人模式”,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严格把关,防止类似的不良内容在平台上传播。家长和学校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明白参与这类活动的危害,远离不良诱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江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