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张家口赤城县一则拟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通知引发热议。因企业经营困难,自2025年4月起不再办理老年卡,所有乘客均按正常票价收费。这一消息让“老年人公交优惠”这一民生政策再次成为焦点。
老年人免费乘车,是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也是公共交通普惠性的体现。然而,当这一政策被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叫停时,问题的本质已经超越了企业经营,直指民生保障的底线。老年人乘车优惠,表面上是企业的“亏本买卖”,实质上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
赤城县的情况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公交公司因财政补贴不足、运营成本攀升而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取消老年人优惠看似是企业的“自救”,实则是将民生责任转嫁给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也让“老有所依”的承诺变得苍白无力。
民生账本的书写,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取消老年人公交优惠,或许能暂时缓解企业压力,但从长远看,这种“减法”带来的社会成本远高于经济账面收益。老年人出行难,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便利,更可能加剧社会孤立感和不满情绪。公交作为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其公益性远高于商业性。
更重要的是,民生政策的调整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老年人公交优惠,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回应,也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如果今天可以取消老年卡,明天是否会有其他群体的权益“被优化”?民生账本一旦开了“减法”的先例,社会信任将被逐步侵蚀。
民生账本不能用“减法”,谁为老年公交的“最后一公里”买单,不能简单地在政府、企业和乘客之间“拉郎配”,而需要建立多方协作的长效机制。财政补贴必须精准化。政府应建立动态补贴机制,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和老年人乘车数据,科学核定补贴额度。比如,可以引入“按需补贴”模式,将补贴与实际服务量挂钩,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拨款。同时,探索“公交专项基金”,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或引入社会资本,为公交运营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公交运营模式需要创新。可以推动公交与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化服务提升盈利能力。此外,推广“广告换补贴”模式,利用车身广告、站台广告等资源,为企业增加收入来源。
社会力量应被充分调动。老年人公交优惠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也可以通过社会公益力量分担压力。比如,鼓励企业定向捐赠,设立“老年公交爱心基金”,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专项补贴。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与公交运营结合,降低人力成本。
总之,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以“加法”思维推进。只有让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买单”,民生账本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