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中国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从中原大地到巴渝山城,从京津冀腹地到长三角核心区,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一组组亮眼数据接连发布,勾勒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生动图景。河南、安徽、重庆、河北等地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在扩大有效投资中优化结构,在加速动能转换中培育优势,一幅“量质并进、内外兼修”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实”夯基,重大项目澎湃经济强动能。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稳预期、强信心的“风向标”。2025年一季度,全国多地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河南6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6个20亿元以上的竣工项目集中投产,安徽两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超8000亿元,重庆单批开工项目投资规模达155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2月全国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速达7.7%,对整体投资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印证了重大项目“挑起大梁”的支撑作用。这种“实”的力度,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彰显于效率中。安徽第一批开工项目开工率超96%;江苏扬州,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率均突破65%;重庆“开工即冲刺”的节奏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从智能装备制造到新能源材料,从交通枢纽到民生工程,各地以“清单化推进、节点化攻坚”的机制,将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让投资加速转化为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向“新”而行,重大项目重塑产业竞争力。今天的项目布局,决定着明天的产业格局。观察各地重大项目清单,“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2025年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4个,主要建设河南中创算力数据中心项目、郑州市中原大数据中心、郑州高新区数算产业园项目、“数字经开”智慧城市资源中枢项目等。安徽铜陵第二批开工项目中,制造业占比近半,涵盖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河北衡水新增省重点前期项目瞄准数字化转型与环保科技,凸显“向新求变”的清晰导向。这种“新”的突破,既包含技术革新,也体现模式创新。两江新区探索市场化城市更新路径,以土地资源盘活替代财政兜底;扬州“投早投好”策略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项目加速集聚。重大项目不再单纯追求“量”的积累,而是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为培育新动能打开更广阔空间。
谋“远”布局,重大项目激活发展新空间。重大项目的落子,亦是区域发展的“先手棋”。中西部与东部协同并进,城乡融合与枢纽建设双向发力,勾勒出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新脉络。重庆秀山至贵州印江高速公路的推进,强化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毛细血管”;永川至江津、璧山的高速路网建设,加速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小时通勤圈”成型;邙山隧道、洛阳黄河公铁大桥等项目建成后将贯通豫西4市,与郑西高铁形成“十”字枢纽,有力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这种“远”的视野,既注重硬联通,也发力软环境。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投用后,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跃升至8000万人次,助力重庆打造国际航空门户;两江新区发布2360亿元合作项目,以“真金白银”政策吸引全球要素资源。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重大项目正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重大项目“春潮涌动”,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与潜力的生动写照。从速度到质量,从创新到协同,这场以投资为笔、以项目为墨的“春天故事”,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展望未来,随着更多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经济必将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结构更优、动能更强、底色更亮的新高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戴治国)